弥勒|海拔900米的秦北麓还有10多亩毛竹林,真是神奇( 三 )



这一说 , 老汉就是前面路过那户竹林人家的亲戚 。 我们是不会在这里乱扔东西的 , 他放心了 。
和老人聊天 , 他也七十多岁了 , 不想住在山下 , 在这里也住了几十年 。
他原来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 对中医有些研究 。 但是他不想费劲赚钱 , 儿子开诊所 , 等孩子看病能独当一面后 , 他和老伴儿到山上来了 。

我们在这里吃喝玩耍一个小时 , 一点多 , 准备下山 。
高山毛竹这一下来 , 我就惊讶了——这里真是有大片的毛竹!
和老汉聊天的时候 , 老汉说这片竹子是76年公社从福建移植过来的 , 至今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 , 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我还以为是前面经过的那种竹林 。

这都是胳膊粗的毛竹呀 , 就是在关中平原 , 也是少见的 。
我查了一下资料 , 说毛竹一般生长在长江以南海拔400米到800米的丘陵和山麓地区 , 但是这里位于秦岭北麓 , 而且海拔是900多米了 , 算是奇迹了 。

我知道在汉唐时候 , 关中气候温暖 , 曾经有大片的竹子出现 , 现在周至鄠邑都有“竹峪”的名字可以为证 , 还有朝廷管理竹林的“司竹”之名 。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渭川千亩竹 , 其人与千户侯” 。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也有:“户杜竹林可与南山檀相媲美” 。 “户杜”即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至周户一带 。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楼观台百竹园时候的惊叹 。
始建于1934年的楼观台竹林 , 就是比较罕见的“南竹北移” 。 1965年 , 国家林业部把楼观台林场定为“南竹北移”试验基地 , 仅一年时间 , 楼观台林场便从江西、江苏、四川、湖北引进了刚竹、淡竹、碧玉竹、黄金竹等竹种4700蔸 , 栽植面积110多亩 。

但是 , 在秦岭北麓海拔900多米却有着这么大面积的毛竹林 , 而且长得这么好 , 真的令我震惊 。
神奇的秦岭!
热情的农家过了竹林 , 就到了第二户农家 , 也就是红衣汉子说的农家乐 , 也是刚才和我们聊天老汉的家 。
他家的位置相比于第一户农家 , 更是开阔一些 , 在山沟之间高处的阜地 , 旁边不是果树林就是菜地 , 要么就是已经收获过的苞谷地 。

院子里一堆人正在围着烤火 , 红衣汉子忙活着添柴 , 旁边的主人笑呵呵地招呼着 。
这家人很和善 , 在这里买不买东西 , 吃不吃饭都无所谓 , 人来了图个热闹 。

老汉还在锯木头 , 准备把火烧得再大些 。
小院不大 , 房子也不多 , 但是干净整洁 。 今天来的驴友不多 , 但是在小院集中的也有四五队 , 做饭的、烤火的、聊天的 , 热闹得很 。

我们转了转 , 和老汉再聊会天 , 告别离开 。
塔盘沟的72拐
从农家出发 , 一路平缓的下坡路 , 途中还有一些高大的毛竹林 。
这些高达十几米的毛竹 , 看样子有十几亩多 。 还有一家三口带着小朋友扎营休息 , 蛮乐呵的 。

走一段 , 到了一个山头 , 一眼就看到山外的景色 。 从这里往下走 , 就是著名的72拐 , 如果从这里上山 , 还是比较费劲的 。
不过往下走 , 就好多了 , 提醒雨雪天来的朋友 , 一定要带冰爪 , 做好防滑准备 。

下了72拐 , 这景色又不一样的 , 塔盘沟内层层石头盘盘如塔 , 这也是得名的由来 。

巉岩、怪石、溪流、悬瀑 , 都是一景 , 据说还有冰瀑 , 不过没有冻上 。 要是没有什么事情这里来随便走走 , 也是不错的 。

这段路两边山路寒林凄凄 , 但是路边的小草青青 , 别有一番风致 , 路又平缓 , 走在上面 , 满心的幸福 。

快到山口路过了一户人家 , 看样子也有好长时间没有住人了 , 只有院落中的柿子树挂满小灯笼 , 寂寞的伫立着 。

山口有个小小的水库 , 不知道怎么回事 , 上面也没有什么污染 , 水库里的水却不清 。 在水库堤坝上往下望 , 下面就是高山流水别墅区的后院 。

沿着后院墙往东边出去 , 过了一片墓园 , 就到了我们往石佛寺出发的方向 , 进山要是右拐走的话 , 就是往塔盘沟的方向了 。

看看时间 , 现在是下午3:00 , 看看路程总共走了不到7公里 , 拔高不到600米 , 慢慢地走耗时也就是6小时多 。

今天算是很休闲了 , 唠唠叨叨地也比较多 , 好在图片还多 , 大家将就看吧 。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 , 访路探幽 , 乡俗俚语 , 负暄问道 。 走向山林乡野 , 探索身边美景 , 感受民情风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