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古至今 , 人们对于遥远的宇宙从未停止过探索 。 从古代的观星、占星 , 到近代的伽利略、哥白尼的日心说 , 科技的发展 , 带动人们对太空的认识不断加深 。
然而对于浩瀚宇宙而言 , 人类的认知如沧海一粟 , 微小得可怕 。 单纯得利用工具观看太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 , 人们开始寻求将人类送上太空 , 亲眼去看看太空的壮美 , 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
1961年4月12日 ,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从拜科努尔的前苏联国家宇航中心的发射场出发 , 在距离地面310公里的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一周 , 历时89分钟 , 并安全降落 ,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的载人太空之旅 。
从此 , 各国对于太空的探索的脚步加快 , 从航海时代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 然后 , 随着人们对太空认识的不断加深 , 风险也在增加 。 相较于地球而言 , 太空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 , 是非常不友好的 , 当人体暴露在负责恶劣的外太空环境中 , 将会产生致命的威胁 , 而航空灾难便是导致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的罪魁祸首 。
航空灾难到底有多恐怖?自人类发射航天航空飞行器以来 , 发生的事故不计其数 。 作为首个飞上太空的国家——苏联 , 为了追赶美国抢先一步登上月球的记录 , 积极筹备 , 立志成为第一个建造太空基地的国家 。
1971年 , 礼炮1号”空间站在大众的期待中发射升空 , 前苏联也如愿成为了第一个建造太空基地的国家 。
但由于准备过于匆忙 , 礼炮1号”空间站运行过程中问题不断 , 最终三名准备返回的航天员 , 由于炸药爆炸次序紊乱问题 , 暴露在真空中 , 随后在仅仅34秒的时间内遭遇了肺部炸裂 , 血液汽化 , 死在了着陆前的最后一刻 。
作为当代航天航空领域的先锋军的美国 , 也有过同样悲痛瞬间 。 自1981年以来 , 美国便正式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 。 这一计划中 , 美国航天局打造了大量的航天飞船用以运输燃料以应对航天飞船所需 , 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人类探索宇宙之路 。 然而 , 这场伟大计划的背后 , 却成为了萦绕无数美国航天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
“挑战者号”升空图1986年挑战者号发射过程中 , 由于零部件失效导致其在发射后的73秒发生解体 , 飞船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 2003年 , NASA筹备数年 , 决定发射“哥伦比亚号”飞船 , 开启全新的太空探索之旅 。 然而 , 正当飞船以18倍音速返航途中 , 突然同地面的指挥台失联 , 在德州上空的一声巨响中 , 飞船解体 , 机组成员不幸罹难 。
下图为“哥伦比亚号”失去联系前的最后影像类似的悲剧伴随着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的全过程 , 而导致他们发生事故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 是什么导致了“哥伦比亚号”悲剧?事件发生以后 , 美国航天局(NASA)快速组织人手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 。 根据项吧吧目组高速摄影录像发现 , 在“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的第82秒时 , 有一块覆盖在链接支架上的泡沫发生了剥落 , 并飞行过程中不小心击中了飞船的左翼前缘处 。 后经过反复的模拟测试后确定 , 这块仅是公文包大小的泡沫材料 , 正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源头 。 小小的泡沫材料为何有这么大杀伤力?
事实上 , 美国航天局早在发生这一剥落的第一时间便已经知悉 , 然而同大多数人一样 , 他们对于这块小小的泡沫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关注 , 认为其在航行过程中无关紧要 , 因此并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 甚至并未告知驾驶飞船的众人 。
推荐阅读
- NASA局长:中国太空计划“不透明”,是极少数不愿与美合作的国家
- 每秒300公里,两个星系正在接近,银河系要和其他星系发生碰撞?
- 美专家:若不转变态度与中国空间站合作,国际空间站退役了咋办?
- 神十五传来好消息!外媒疑惑:怎么都争着去中国空间站?
- 刘洋“二征太空”已返航,儿女双双来接机,网友:太有爱了!
- 手性等离子体和光子增强
- 精神分析疗法——人格构成学说(上)
- 神舟十四号创造多个首次,堪称“最忙出差人”,难怪多国申请合作
- Artemis首次任务成功得到广泛赞誉,今晚将是全球科学家的不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