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被迫去送外卖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当初被迫去送外卖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当初被迫去送外卖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骑手这个群体 , 越来越“卧虎藏龙”了 。
公司倒闭的小老板、985海归博士、00后大学生……在疫情摇摆不定的三年里 , 外卖骑手成了很多暂时失意的人们的中转站 。
门槛低、注册快、简单直接 , 只要自带一辆电动车 , 这似乎是最便捷的赚钱渠道 , 短暂接几单就能赚回一天的饭钱 。 “找不到工作去送外卖” , 几年前打工人们喜欢这样自嘲 。
现在——毫无疑问 , 这已经不失为一种出路 , 对有的人来说 , 甚至还是个不错的出路 。
外卖这个行业像一个中转站 , 接纳了许多处于人生低谷的人 。 有一些人 , 渡过经济难关后 , 找到新的方向 , 退出了;也有一些人 , 加入骑手大军后 , 看到了晋升的希望 , 稳定地留了下来 。
从“灵活就业”到“稳定职业” ,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
「后浪研究所」和三位入行时间不长的饿了么骑手聊了聊 , 他们都是年轻的90后 , 因各种各样的变故 , 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迷茫中 , 阴差阳错把骑手发展成了稳定主业 。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留下来的理由——对“自由”的一种向往 。
在他们的眼中 , 骑手这个“复杂”的群体是怎样的?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

01 看到晋升的希望 , 考虑长久做下去 饶顶峰 95后 浙江丽水→上海
第一次去面试骑手时 , 站长是个接近30岁的年轻人 , 人很友善 , 他拍了拍我的肩头说:“兄弟 , 你到这边来 , 只要好好跑单就行了 , 有什么其他问题 , 大家都能给你想办法解决掉 。 ”
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 , 我当时就觉得这工作大差不差了 , 随即就去办了入职手续 。
这是我来上海找了那么多工作后认同感最强烈的一次 。 我今年23岁 , 从家乡丽水来大城市打拼 , 在这之前 , 我看过销售、业务、地推 , 甚至电子厂的各种岗位 , 但都是一样 , 去过一次面试心理就很抵触——那些公司的环境太压抑了 , 和想象中落差很大 。
我过去服过两年兵役 , 回来后在县城创业开过奶茶店、宠物店 , 投进去十几万 , 都倒闭了 , 疫情期间就一直帮家里的杂货店干杂事 。
确实 , 我的人生一直在干个体户 , 从来没正经朝九晚五地上过班 , 不想受那些死规矩的约束 。 大概面试了几轮下来 , 我还是觉得想找一份工作 , 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
一次朋友聚会上 , 一位许久不见的老乡告诉我们 , 他干了大半年的兼职骑手 , 收入不错 。 这位兄弟的主业是剪辑 , 没事接点外包私活 。 有活儿的时候就在家做 , 空白期就出门跑几单外卖 , 赚点小钱过渡 , 灵活就业 , 日子过得自由也舒服 。
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工作模式吗?于是 , 我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了一个简单的面试 , 在2021年6月成为了一名饿了么骑手 。
饶顶峰获得上海首届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大赛冠军
前几个月跑单还是适应期 , 我干得也没什么不顺 。 上海的路很不好认 , 小路特别多 , 有的老小区很乱 , 单双号楼是分开的 , 排列根本找不到规律 。 刚开始熟悉路线时 , 进小区后找楼都要花个十几分钟 。
不过 , 饿了么系统有个新手保护机制 , 不会同时把几个单子一次性塞给新人 , 都是跑完一单才发下一单 , 有问题也可以联系队长帮忙解决 , 让我慢慢熟悉路线和系统 。
起初一切都充满新鲜感 , 我就像开拓地图一样 , 一点点跟着指示探索上海的不同区域 。 慢慢做了两个月下来 , 我已经可以不看导航 , 分得清东南西北了 。 渐渐地 , 我这个新手也能同时接三四单 , 现在为止 , 十几二十单同时送也不是问题 。
实际入行以后 , 我发现骑手的自由各有不同:全职骑手自由的是地点 , 不是时间 。 它有固定工作时间段 , 我们会规定午晚高峰时间段要保证在线 , 缺勤的话要提前请假 。 时间也自由的是众包骑手 , 想接单就出去跑 , 不想接就可以不接 。
但我现在觉得 , 有一个强制约束时间还挺好的 , 能培养我每天跑单的习惯 。 如果跑众包 , 就非常考验自律性 。 一般人跑不了众包 , 跑着跑着就懈怠了 , 我见过好多跑众包的人一开始很有干劲 , 每天干个几百块钱 , 后面也就把一天的饭钱跑回来就歇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