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惯了“蚂蚁战术”的映客能驾驭元宇宙吗?( 三 )


2021年财报显示 , 映客实现营收91.76亿元 , 同比增长85.4% 。 经调整后净利润4.7亿元 , 较上年同期增长111.4% 。 其中 , 社交产品实现营收57.44亿元 , 占营收的比重高达62.6%;直播产品与相亲产品实现营收25.63亿元、6.1亿元 , 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7.9%、6.7% 。
映客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直播平台了 , 社交才是“主菜” 。 有人形象地将这个阶段映客的战略比喻为“蚂蚁战术” , 即在婚恋社交、相亲赛道大量研发新的App推向市场 , 谋求“以量取胜” 。 曾有映客员工称 , 就连公司内部都数不清一共开发了多少款产品 。
奉佑生在接受采访时印证了这个战略及背后的支撑 。 他表示 , 映客7年时间积累了一套中台体系 , 沉淀了互联网的工业化模块能力 。 “有的产品最快7天第一版就可以出来 , 然后去投入用户规模 , 观察留存率、粘性 , 分析背后的数据情况 , 不断完善产品逻辑 。 ”
映客的“蚂蚁战术”对营收短暂地奏效了 , 但公开信息显示 , 映客2022年上半年每月平均活跃用户为2979.9万人 , 较去年同期的4642.8万人下降35.8% , 旗下产品的流量有大幅流失的趋势 。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2018年 , 映客能凭借产品网罗到流量 , 却无法保持长久的粘性 , 流量总是在找到新东西后将它抛弃 。
具体到映客的三大业务板块 , 无论是直播还是社交 , 都是在获取年轻受众的注意力 , 但他们的需求变化极快 , 映客的产品虽然多 , 但较为分散 , 每个产品在细分赛道上都不算头部 。 更突出的问题是 , 不同于“字节系”的抖音、今日头条、懂车帝等应用总是能互相引流 , 映客的流量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 。 产品的分散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它的品牌认知 , 尤其在弱化“直播平台”这个标签后 , 映客的品牌定位日益模糊 。



“聚合”成最大挑战



此时 , 又一个风口“元宇宙”来了 。 花旗银行预测 , 到2030年元宇宙的用户总数将达到50亿人 , 元宇宙经济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在8万亿美元到13万亿美元之间 。
大量的公司开始贴上元宇宙标签 , 寻找更多可能性 , 其中就包括映客 。 去年6月 , 映客效仿Facebook更名之举 , 将集团品牌升级为“映宇宙” , 奉佑生翻出了他在2019年公开说过的一番话——映客想做的场景是把社交和娱乐场景融合 , 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打通 , “所以当元宇宙概念提出来时 , 感觉(理念)不谋而合 , 我们要勇敢、大胆地去做 。 ”
这番话说得 , 好像映宇宙具有天然的元宇宙基因一般 。 但从后来的动作看 , 这家公司似乎已经意识到了流量分散带来的不利局面 , 试图将旗下的多款产品装进元宇宙这个大壳中 , 用“映宇宙”这个品牌重新整合社交 。
在介绍映宇宙时 , 奉佑生将它形象地描绘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结合体” , 传达了公司的战略打法:先创建无限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小星球 , 再将它们聚合起来 , 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元宇宙 。 映宇宙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 它快速上线了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元宇宙概念产品 , 继续谋求“以量取胜” 。

映宇宙的全新定位这样的战略不难理解 。 一方面 , 映客在过去三年间已经玩惯了“蚂蚁战术’ , 依靠推出大量的产品取得了营收成效;另一方面 , 在众多科技巨头布局元宇宙的情况下 , 映宇宙“避重就轻” , 不造大平台 , 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 如映宇宙集团Web3.0项目负责人刘志强所言 , 映宇宙选择了公司更擅长的社交和娱乐切入 , 将自身优势最大化 , 再逐渐扩大整个元宇宙的版图 , “这种途径可能会更适合中小型去做尝试和落地 , 提高成功概率 。 ”
理论或许没问题 , 这套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财报也是有效的 , 但对元宇宙这种讲求技术投入、资源聚合、软硬件兼修的新赛道来说 , 过去的“映客”战术还能奏效吗?
映宇宙8月28日发布的更名后的首份财报显示 , 其收入来源仍主要来自直播、社交和相亲三项业务 , 其中 , 社交产品收入占总营收69.6% , 来自直播产品“映客”的收益占总收入的22.2% , 相亲产品收入占比约5.5% 。 财报中并没有体现元宇宙业务的经营数据 。
从更长远的角度而言 , 映宇宙面临的更大挑战恐怕还是如何将分散化产品的“聚合”起来 。 毕竟 , 它曾经大举尝试的“直播大生态”已然折戟 。 如今 , 映宇宙想要依靠全景K歌、情侣星球、原原世界、The Place等小应用打开局面 , 但这些应用面向的场景和受众群都有较大的差异 , 将这些“小星球”组合成“结合体”挑战性十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