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年关那些事:过年走亲戚、干塘分鱼、拜年,经历过至少50了( 三 )




过年走至亲就三斤左右一块肉.送去送来的.一般的亲戚送五斤面条也是送来送玄的平时送生日就多送一斤酒礼尚往来是客三顿饭吃了自己散 。 想想确实值得怀念 , 但老人们不会这么想 , 因为他们承担了太多的辛酸和苦累!
过年之生产队“蒸年糕、蒸馒头、打糍粑”

记忆中过年蒸馒头 ,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就已经开始了 。 流行一句话:二十八把面发 , 二十九蒸馒头 。 那时候生产队就像一个大家庭 , 大家都会在一起忙着过年的东西 。 一个生产队总有一个蒸年糕的地方 , 打糍粑 , 打糍粑是传统年俗活动 , 社员家在打糍粑或打完糍粑后 , 帮忙的人都会说:“边打边发”“越打越有”“明年又来”等吉祥话......


大年初一一大早 , 这些都做完孩子们的重点来了 , 就是放鞭炮 。 小孩子起来的比大人都早 , 一分钱9个小鞭炮 。 捡残留一些未燃放的小鞭炮 ,
乡村过去流行“五更拜年” , 这一习俗如今已逐渐变淡
那时过年孩子们给长辈拜年磕头也是有讲究的 。 一般由同辈中年龄较大的带领 , 都是到自家门内(五服以内)的亲属家给长辈拜年 。 按辈分、年龄依次跪拜 。 当然 , 长辈们也都提前准备好压岁钱和花生、瓜子糖果、枣、柿饼等进行奖励 。 决不是随便去哪户人家拜年的 。 过年 , 给亲戚拜年 , 一天走60里也不觉累 , 亲情早已把疲倦一扫而空 。 期昐相聚就是动力 。

“竹打连板响连声 , 各位乡亲你细心听 , 打起礼 , 握竹板 , 学徒把它唱……” 。 说书场大人 , 儿童 , 人山人海 , 说书场上艺人的说场声 , 大人说笑声 , 儿童的打闹声淹没了小贩的叫卖声 。 这是每年正月十二到十五鼓书会的情景 。 这场景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抹去!

这些事 , 我都经历过 ,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好多了 , 还是想念那时候 , 回不去的童年那时候没有化肥 , 农药 , 鸡鸭鹅猪羊都粮食喂的 , 的产粮 , 量没有现在高都是有机肥 , 粮食好吃 , 但是产量底 , 肉类都是粮食野菜喂出来的 , 所以肉香 。 现在是化肥农药如果不用 , 种粮食就不剩钱了 。 猪羊鸡鸭不喂饲料 , 出栏时间长了 , 就不剩钱了 , 那时候猪养一年能长一百多斤 , 现在四个月就出栏 , 如果不出栏就不剩钱了 。 鸡一年能长四五斤 , 现在四个月就七八斤了 。 那时候小笨鸡炖粉条 , 都可香了 。 现在干崩鸡都不香 , 长吃肉食鸡会得骨质疏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