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情放开后,人们反而不敢出门?


为什么疫情放开后,人们反而不敢出门?


文章图片


为什么疫情放开后,人们反而不敢出门?


文章图片


为什么疫情放开后,人们反而不敢出门?


文章图片

文/定风波里
最近一段时间 , 防疫措施大幅优化调整后 , 导致很多地方阳性激增 , 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反而不敢出门了 。
比如 , 一大V说援引某上海网友的观察 , 称早高峰马路空空荡荡 , 晚饭时分餐馆空空荡荡 。

当然 , 他们的观点值得参考 , 同样值得质疑 。 因为没有说出具体地点 , 很可能容易使人以偏概全 。
事实上 , 上海人流尽管有减少 , 但绝非那么夸张 。
上海某列地铁就显示还是有少人的 。 迪士尼晚上直播更是人山人海 。

但总的来说 , 很多阳性激增的地方 , 确实存在着许多人反而不敢出门了现象 。
那么 , 为什么放开后 , 人们却反而不敢出门呢?一、清华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给出答案:这是两种社会心态的正在博弈之中 , 慢慢会转变的 。 相信明年会翻篇的近日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对这个现象作出深刻解读 。 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
彭凯平
以下为对话实录: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 , 就是各种段子满天飞 , 比如黄桃罐头啊 。 这种现象背后 , 您从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 , 看到的就是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大家不敢出门 , 街上还是没有人 , 但是看上去似乎又没有那么地恐慌 。
彭凯平:我觉得很正常 , 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处理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 。 这叫做预防性导向 。 这是1997年有一个心理学教授 , 哥伦比亚大学的希根斯教授的观点 。 他发现就是我们以前老以不人类的动机就是为了追求好“好”或者是避免“坏” , 但他认为应该还有一种动机 , 就是还存在一种促进型的资源导向 。
促进型资源导向 , 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 。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 关注的是有没有好的结果 。 而预防性的这个导向 , 它关注和是有没有坏的结果 , 那么它要预防坏的结果 。
我们中国人可能基本上这种思维和行为的倾向性是避免出现垭的结果 , 这种结果造成行为表现就是以稳重为主、以不出事为主 。 所以大家的普遍思维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讲究的是稳定保底线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很多人不出去 , 他是要保底线 。 但是有一些行业 , 可能它不能够以这种思维 。 比如说科学创新 , 一定要冒险精神 , 要追求最大化的结果 , 这就是大胆假设 。 还有做生意 , 你不能说 , 不赚钱不出 , 做生意应该是以产生利益为主 。 所以 , 不同行业肯定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不太一样的 。 而从行政管理 , 还有从事医疗行业他们当然是以不出事为主 。
二、当下中国的思维 , 还是处于防御抗疫的心态现在 , 我们中国的思维 , 还是处于防御抗疫的心态 。 所以说这种心态不转变的话 , 大家可能还是以这个预防为主 。

但是当社会进入到一种新的生态或新的心态 , 也就是我们要追求更好的价值 , 追求更好的生活 , 追求我们社会的不断的发展进步 。 这种思路一变的话 , 我们就会出来找机会做事情 , 来交往来生活 。
所以说 , 很大程度上 , 我认为是两种社会心态的正在博弈之中 , 慢慢会转变的 。 因为人永远不能以不出事为主 。 人呢还是应该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主 ,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另外一种精神 , 就是希望能够向“阳”而生、浴火重建 , 这也是我们打不倒的韧性的体现 。 所以相信明年会翻篇的 。
怎么看呢?三、中国是人口大国 , 社会复杂 , 病毒形势同样复杂 , 不仅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 而且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看完彭教授的观点 , 百感交集 。
客观说 , 彭凯平教授的观点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 就个人观察和感受 , 用大白话来说 , 我们是人口大国 , 社会很复杂 , 不光每个人的目前客观现状不同 , 比如身体健康、经济实力、家庭背景、所地区域等等 。 这些客观差异 , 导致人们的疫情心态略有差别 。
而且每个地区的病毒形势也会有不同 , 有的经历长期静默的 , 它就会呈现出回归正常生活的愿望就显得迫切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