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抗原的人哭了:2元一支亏本甩卖,炒期货的黄牛一夜亏了50多万!


囤抗原的人哭了:2元一支亏本甩卖,炒期货的黄牛一夜亏了50多万!




“市场的热度已经过去了 。 ”陈鹏(化名)意兴阑珊地说 。
一个月前 , 全国各地调整了防疫措施 , 每个人成为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曾经作为防疫“补充”的抗原检测 , 取代核酸检测 , 成为了主流的新冠病毒检测方式 。
于是 , 抗原也成了防疫措施调整后第一个走红的防疫物资 , 热度不下于三年前疫情初期的口罩 。 一时间 , 在全国各地的大小药房里 , 抗原一盒难求 , 价格也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 那段时间 , 谁手中有货 , 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 , 转手一卖 , 就是成倍利润 。
陈鹏不是医药行业的从业者 , 但他嗅到了这波行情的商机 , 20多天前 , 便投入到倒卖抗原的热潮中 。 他觉得 , 只要入局早 , 就能赚到钱 。
【囤抗原的人哭了:2元一支亏本甩卖,炒期货的黄牛一夜亏了50多万!】陈鹏扮演的是“信息撮合商”的角色 , 在朋友圈里发布货源信息 , 为货主介绍客户;有时 , 自己也会大量采购 , 再卖给药店、个人 , 生意好的时候 , 一天可以赚几千块 。
但那段时间 , 行业已经陷入疯狂状态 , 各种消息鱼龙混杂 , 有真有假 , 入场的人既有行业内部人士 , 也有陈鹏这样的外行小白 , 更有甚者 , 一些心怀不轨的人 , 也开始借助抗原的一盒难求进行诈骗、圈钱 。
抗原 , 在当时成为了不少投机者攫取暴利的工具 , 他们既倒卖现货 , 也炒作期货 , 有人赚得盆满钵满 , 有人亏得血本无归 。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 抗原市场的疯狂仅维持了半个多月 , 便骤然回归到常态 。 如今 , 各大药店、平台不仅卖起了现货 , 货主们甚至亏本甩卖 。 几天前还是几十元一支的抗原现在只能卖到2元/支 , 价格甚至比一个月前还要低 。
在抗原疯狂的半个多月 , 市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支抗原20元
张磊(化名)依然记得十几天前在各大电商平台抢购抗原的场景 。
当时 , 他和家人已经出现了咳嗽、发烧的症状 , 周边的核酸监测点已经撤销 , 就想着用抗原进行自测 。 但那时也正是抗原最紧俏的时候 , 线下的药房卖断了货 , 线上的平台则开启了预售、抢购的活动 , 在每晚八九点时会放出一些现货 。 每天 , 张磊都早早地就给手机设置了闹铃 , 但每次开抢时 , 都无功而返 , 只留下对自己手速慢的感叹 。
事实上 , 一直以来 , 我国抗原检测的产能都要远远高于核酸检测 。 去年9月14日 , 工信部的专题发布曾披露过一个数据 , 截至当时 , 我国抗原检测重点生产企业的周产值超过5亿人份 , 而核酸检测的重点生产企业的周产能仅超过2亿人份 。
不过 , 由于当时核酸检测还是主流的新冠病毒检测方式 , 抗原检测并未被大规模推广 , 对于抗原的检测结果 , 很多地方也不予以认可 , 这使得厂商们并不愿意实际投入生产 , 各大药店备货也很有限 。
与此同时 , 不少厂商也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 。 当时 ,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抗原的检测结果作为是否感染新冠的重要依据 , 抗原已经在海外普及开来 , 单价也是国内十倍左右 。
彼时 , 抗原生产商九安医疗、宝太生物、亚辉龙、东方生物、艾康生物、诺唯赞等中国企业均获得了不小的海外订单 。
尤其是九安医疗 , 获得了美国多个机构、部门签订的超过百亿人民币的订单 , 其生产的抗原主要供应海外市场 , 一度不在国内售卖 。
在国内疫情政策放开之后 , 11月底开始 , 抗原销售迎来高峰 。 根据京东向作者提供的数据 , 11月28日至12月4日 , 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
与此同时 , 抗原检测概念股从11月下旬开始持续爆发 , 多只上市公司股票在多个交易日涨停 。
12月8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的通知》 。 根据通知内容 , 除有自主抗原检测需求的个人之外 , 抗原检测还适用于两类人群 , 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大型企业、工地、大学等) , 居家老年人和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 。
第二天 , 抗原检测概念再次迎来大涨 , 九安医疗、天瑞仪器、英诺特、毅昌科技、明德生物等多股涨停 , 之江生物、安旭生物、东方生物等多股涨超10% 。
在多次抢购无果之后 , 张磊决定向邻居高价购买抗原 。 那段时间 , 有邻居在小区的业主群里售卖 , 一支抗原的售价为20元 , 是电商平台预售单价的近3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