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记忆”因素,分析在电影中,人类面临的潜在主体认同危机( 二 )
在现实生物技术上对于记忆的探究已经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 那么与虚拟网络技术相结合更是“一切皆有可能” 。
科学与身体的斗争暴露了长期以来支撑前者发展的难言之隐:面对死亡的恐惧 , 而身体是人的死亡所在 。 因此将人类意识转化为无限序列储存到计算机中 , 从技术层面实现自古以来人类所追求的“永生”是科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
信息技术时代的记忆由于其跨物种、跨媒介、跨时空的可能性已然不同于传统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认知 , 而更具运动、多变的可能性 , 具有以往所不可能实现的记忆清洗、植入、交换等功能 。
相应地 , 这些改变会影响到与记忆相联系的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和认知 , 蕴含着潜在的矛盾冲突 。
主体建构和认同长期依赖于外界社会赋予的标准和要求 , 但是由于工业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 人们已经越来越难从其外在因素获得身份归属感 , 甚至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 , 主体从身体的生理基础方面也无法得以确认 , 更甚者记忆都可以进行增添删改 , 主体认同更是无从谈起 , 此时人们依凭什么来断定“我是谁”呢?
在影片《克隆人》开端 , 在将神经系统成功植入机器躯壳并启动后 , 凯利中士发出的第一句话便是“WhoamI”的询问 , 并且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
里吉斯发表过与此段影像内涵相类似的言论 , 如果人类大脑中的信息能够被沉淀、清洗、重新组织编排并以新的形式向外呈现 , 那么传统的记忆、心灵和情感等因素便成为可以复制转移的信息数据 , 不仅人的物理身躯被改写 , 而且整个人类的概念都会由于这巨大的冲击而发生改变 。
人是映像 , 每个人都活在与他人的往来之中 , 他的厚度与内在大多来自于他与同伴之间的互相牵连 。
正如动画《寻梦环游记》中所呈现的 , 如果其他人都没有了对某个人的记忆 , 那这个人便在社会意义上不存在了 。
中国自始至终对于“名垂青史”的渴望便是鲜明的例证 , 早在《左传》中便存在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表述和向往 。
这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 取得一定的成就 , 才能被不被历史所遗忘 。
但是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普及性及高度成熟化 , 网络成为数以亿计人们的记忆收集器 , 即便是无意主动参与网络化狂欢 , 但几乎没有人能够成为互联网的漏网之鱼 , 哪怕是主体在现实中已经离世 , 只要产生过数据 , 网络空间便始终留存着他们的记忆 。
可影片《克隆人》男主在舱室不够的情况下舍弃了最小的女儿 , 为了避免克隆出来的家人面对这样的悲痛 , 他选择将有关小女儿佐伊的有关记忆删除 , 上传新的神经图谱 。
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情 , 转化为一段图谱、一串数据而已 。 这样的话 , 身体已经死去 , 在世上的相关记忆也被删除 , 有谁能够证明她层来过呢?她是否真的存在 , 还是说只是一场梦而已 。
而且如若真的有一天像《克隆人》中设定的那样神经系统如若能够被成功转移 , 生命实现轮回的同时 , 是否会面临着思想僵化、活力缺失这样的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呢?显然是很可能的 。
长期沉溺于“虚假”记忆 , 不只会增加精神分裂的风险 , 在这个问题上更关涉到哲学上的自证非妄的问题 。
记忆植入意味着自我意识能够被设计 , 关于“我是谁”的哲学思考没有了意义和价值 , 因为“我是谁”取决于设计者 , 这显然超越了现有的身体设计 , 而迈入了主体设计 , 将人为进化进一步向前推进 。
与此同时 , 我们应当是意识到记忆不只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不可或缺 , 还对于各种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 是构建“我们感”的基础 。
【围绕“记忆”因素,分析在电影中,人类面临的潜在主体认同危机】这也是记忆伦理学对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人类记忆等格外关注的原因所在 。
推荐阅读
- 一面科学的“照妖镜”:说说连花清瘟缺少这个“双盲实验”
- 霰,是“小时候”的雪吗?
- 石家庄“黑老大”张宝林:为弟报仇枪杀仇家,《征服》刘华强原型
- “成都副区长不雅聊天”后续,官方惜字如金,知情人披露重要细节
- 这位刘大评论员发出“四大疑问”,露出了“乱带节奏”的真实嘴脸
- 欧洲旅游|成都出发2.5小时,直达“川西小樽”
- 7换1历史级别交易,马刺决心打造“马杨”组合,优质报价难以阻挡
- 大学校园里的几种“暗黑交易”,接单者能赚钱,下单人却利大于弊
- “哈士奇被虐案”民诉新进展:狗主人获1.5万医疗费赔偿,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 富不还乡!50岁男子“投资老家”遇纠纷:羁押234天后积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