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告诉我们:人类语言面临多重挑战,我们能否突出重围?( 二 )



既然两者相通 , 那么问题就在于联结两者的解决方案能够用数学来表达 , 通过模型的具体性完成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之间的翻译转换 , 换言之 , 是否能够制造出和人一样的机器 , 关键之处在于能不能清晰准确地告诉机器你要它干什么 , 人类长期以来的独特性和语言学性质共生了 , 人类思想的不可言说性被语言所同化 。
机械遵循的是清晰简洁的工具性语言 , 但人类主要运用的却是充满隐喻的模糊性语言 , 如果语言这一关最终被攻破 , 人类面对机器人是否还有退路?

而且编程语言作为语言和数学的结合体 , 通过它创造出来的虚拟空间和人物 , 和上帝创造的人世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相通之处?
如果认同宇宙的本质是信息的话 , 那虚拟空间里的由信息编码构成的“生物”是否可断定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至此 , 人类面临着虚拟人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类主体的双重包围 。
科幻作品告诉我们:人类语言面临多重挑战 , 我们能否突出重围?

人类语言本身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 即语言是否能够描述即将到来的超越人类既往经验的科幻存在 。
曾经索绪尔凭借结构语言学带来整个文艺界和思想界的语言学转向 , 除了增加对语言和文学的理解维度外 , 也让我们明白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 而是一直参与到人类的自我主体建构中来 , “根据自己的结构隐蔽地改造和组织对象” 。

为了保证实践的高效与精准 , 具体事物与指代符号之间必须具备清晰的对应关系 , 可见抽象的概念是源于实际的需要而诞生的 。
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凭借发达的语言系统将自己从动物中隔离出来的原因所在 , 但是随着向外不断探索的过程 , 我们逐渐发现出现了越来越多“无法言说”的困境 。
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板”、《与罗摩相会》中的“罗摩”、抑或者《星球大战》中的“超空间”等科幻中的经典概念 , 这些稀奇古怪的名称是人们努力去理解经验外存在的尝试 , 是用目前的语言思维去体现未充分认知事物的试探 。

语言长期以来被视为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抽象性描述 , 是主客体交互的桥梁及交互结果呈现的载体 , 也正是在交互的实践过程中也反身确定了主体的自我位置和价值 , 但如今语言无法有效体现事物 , 其认知能力相应地大幅下降 , 此时我们还能继续自称为认知主体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