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鲥鱼的产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 , 1994年5月中旬 , 安徽段江的最后一条鲥鱼被芜湖渔民捕获 , 体重为1kg 。 而在整个长江中下游 , 最后一条鲥鱼被发现于1998年 , 江苏段的渔民捕获了一条1.5kg的鲥鱼 , 至今已有24年 。 下图是笔者找到的资料图:
鲥鱼种群衰亡的时间太过迅速 , 70年代高峰初现 , 80年代急转直下 , 90年代就戛然而止 。 整个过程超乎预料 , 以至于专家学者想通过人工繁殖拯救鲥鱼时 , 江中已经找不到足够的野生亲本作为繁育对象 。
三大鱼群内外交困
长江三鲜的困局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 , 这其中既有内因 , 又有外因 。
内因是刀鱼、鲥鱼、河豚的繁殖能力有限 , 性成熟周期长 , 当繁殖资源遭到破坏时 , 后继群体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种群 。
在长江三鲜中 , 刀鱼的性成熟年龄至少为1~2龄 , 鲥鱼为3~4龄 , 河豚为2~3龄 , 而在禁渔前 , 长江的天然捕捞则是年年进行 , 渔船数量有增无减 , 捕捞周期短于鱼群的恢复周期 。 在产卵量方面 , 成熟刀鱼的产卵量平均为5万粒 , 鲥鱼个体较大 , 怀卵量可达100~330万粒 , 暗纹东方鲀则为14~30万粒 。 但在自然条件下 , 鱼卵的孵化率一般不超过10% , 天敌的捕食、相同生态位的竞争都限制了鱼群的恢复 。
鱼卵的生理发育过程
外界因素对三大鱼群的影响更甚一筹 , 水利工程的修建 , 工矿、农业及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 , 渔民的酷渔滥捕 , 长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 , 非法采砂作业等共同作用 , 无异于给长江鱼群的自然繁殖布下了重重难关 。 举个例子:拦江大坝阻断了刀鱼、鲥鱼的洄游通道 , 亲鱼按照固有路线洄游 , 但却无法抵达世代选定的产卵场 , 野生资源进而面临“断代危机” 。
在长江禁渔期间 , 部分不利因素已经有所改观 。 禁渔这两年 , 长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干流全部退捕、禁捕 , 野生鱼类资源受到国家保护;《长江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长江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 有效管控了废水乱排现象 , 长江水质质量不断提升;湿地恢复效果明显 , 鄱阳湖、洞庭湖再现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 。
水利工程的影响则需要辩证看待 , 短期无法消除 , 但是可以改善 。 20世纪80~90年代 , 长江干流的水利工程没有配套修建生态鱼道 , 大坝定期蓄水、放水改变了江河的水温和水量 , 阻断了江湖连通 。 不过 , 我国在三峡首创的生态调度顺利兼顾了中下游鱼类的繁殖需求 , 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创下历史新高 , 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环境大为改善 。
根据资源调查 , 长江刀鱼、河豚的数量也正在稳步恢复 。 其中 , 刀鱼因性成熟周期短 , 繁殖频率高 , 对应的恢复效果也更明显 。 在2020~2021年间 , 长江口的刀鱼采样量呈阶梯式增多 , 出现频率从25%增加到100% , 渔获中的数量占比从3.11%增加到9.66% , 重量占比从2.41%增加到7.42% , 这说明长江刀鱼的种群规模正在迅速壮大 , 恢复效果显著 。
关于人们重点关注的长江鲥鱼 , 鱼汛重现的几率可能不如长江刀鱼和河豚可观 , 但只要有一线生机 , 长江生态的保护就不应该停止 。 不可否认 , 十年禁渔为长江三鲜的回归铺平了道路 ,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 , 我们还能在长江中目睹鲥鱼的踪影 。
长江三鲜
长江刀鱼
长江鲥鱼
河豚
【鲥鱼24年不见踪影,刀鱼、河豚鱼汛消失,长江三鲜“内外交困”?】保护长江
推荐阅读
- 江苏突发“灭门”惨案!夫妻闹离婚,丈夫讨要装修款未果起恶念,怒杀妻子一家四口
- 江苏发生重大刑案,一家四口惨被杀害,知情人披露嫌犯作案动机
- 江苏金湖一家四口被杀:不要急于把悲剧的原因硬往“二婚”上归结
- 小偷把20万的包扔了,只偷走2000块钱,虽然不识货,但少判刑了
- “持械”聚众斗殴如何辩护?
- 网传江苏两名干部发生不正当关系,更多细节被挖出,官方给出回应
- 江苏一家四口被杀、嫌犯是二婚女婿:贪财,骗钱,在玩火
- 必须严惩!江苏一户人家四口人全部被杀害!
- 新年临运气到!稀有物种“花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