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当做“模型”来分析历史的进程( 二 )


但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 人类社会的繁荣或建立也可能依赖于它们所选择的道德和认识规范 , 作为一个社会 , 我们可以局部和暂时地采用我们在历史进程中碰巧建立的任何规范和认识进行实践 。
然而 , 最终随着全球连通性的日益增强以及我们在人类世时代的集体行动对地球的影响 , 这些经验的全部将决定人类物种的命运 , 追求某些社会行为规范 , 发展或不发展某些知识来处理我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 最终可能导致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灭绝 , 这些显然是有问题的道德和认识规范 。

科学史只能在全球长期知识史的背景下理解 , 包括构成所有其他形式知识的基础和矩阵的地方知识 , 是否有理论观点可以证实这一说法?
然而 , 这不应被理解为对普遍理论的提议 , 相反 , 它的意思是建议一个框架 , 使我们能够整合来自各种来源的见解 , 不仅来自我们都在追求的许多案例研究 , 还来自历史本身之外涉及的各种学科 , 例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语言学、考古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等 。
我们当然应该抵制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 避免将我们研究主题的认知、社会和物质维度相互竞争 。
知识是编码的经验 , 它同时也是个人、团体或社会解决问题和预期适当行动的能力 , 传统上 , 知识史是从狭隘的角度研究的 , 这种观点有利于创新而不是实施、传播和转化 。

过去 , 科学技术史学家经常关注谁是第一个发现后来成为关键创新的事实以及何时发生的问题 , 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发现或发明在当代知识背景下发挥了什么作用 , 以及它们在传播到不同背景下时如何改变其含义的问题 。
为了解决这些历史认识论问题 , 需要了解推理如何在知识框架中运作 , 这些知识框架没有数学化或以其他方式构建为演绎系统 , 甚至在概念结构上也与后来的科学不同 。
为了解释这类推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利用认知科学的概念来描述内部 , 即心理 , 知识表示结构 。

认知科学确实为知识史提供了一些有前途的工具 , 然而 , 这些工具通常不适用于理解共享知识的架构 , 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对个体认知行为感兴趣 , 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为中识别和从记忆中检索某些认知结构 。
但对于知识进化的理论来说 , 这种结构是知识的传递宏观结构的一部分 , 它们之所以有趣 , 主要是因为它们属于社会 , 即共享的知识库 , 个人从中获取知识也为它做出贡献 。
为了真实地捕捉历史思维过程 , 事实证明 , 使用“框架”或“心智模型”等概念是有用的 , 心智模型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示形式 , 特别适合描述如何从不完整的信息中得出结论 。
通常 , 缺失的信息是由先前的经验提供的 。 我们已经将其改编为历史重建中使用的“心智模型”的概念与作为相应外部知识表示结构的“模型”概念有关 。

知识表示结构 , 如框架或心智模型 , 可以在非单调逻辑的背景下理解 , 非单调推理支持对推论的纠正 , 而不必改变最初的假设或推理规则 , 对于非单调逻辑的修正 , 推理的前提不是否定的 , 而是补充的 。
这就是它与经典逻辑的区别 , 在后者中 , 可以从一组前提推导出的表达式在添加进一步前提时不会失去其有效性 , 这被称为经典逻辑的“单调性” 。
因为额外的前提可能会扩大但不会缩小推理的范围 , 然而 , 人类的推理通常是非单调的:我们经常根据额外的信息得出我们放弃的结论 。
非单调逻辑也适用于理解科学知识如何依赖于经验并受到纠正 , 在它的帮助下 , 可以用更合适的知识发展和转化图景来取代科学史上常见的不合时宜的真理和谬误判断 , 图像不再是线性累积发展的图像之一 。

例如 , 心智模型可以适应新的体验 , 有了它们 , 我们可以将结论的变化理解为经验语境变化的结果 , 心智模型通过将新经验嵌入到过去经验产生的认知网络中来连接现在和过去的经验 。
最后 , 心智模型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实践到理论 。
有了它们 , 就有可能特别地处理从业者活动中固有的内隐推理过程 , 这些过程可能永远不会被写下来或明确说明 , 这是知识史的关键前提 。
然而 , 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结构 , 它还涉及物质和社会层面 , 在确定在特定历史情况下哪些行动是可能的和合法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