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天目碗:装着整碗宇宙,用现代技术造不出来的宋朝科技结晶( 二 )


这些疑问被马歇尔默默地记在心中 , 他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回到中国 , 找到这种茶碗 , 虔诚的日本人将会为自己的发现付出不可估量的天价 。

于是 , 说干就干 , 在中国 , 马歇尔很快打听到了第一条线索——原来 , 所谓的天目茶碗 , 原产地并不在天目山 , 它的真实身份 , 其实隐藏在另一个连日本人都不知道的地方……
鬼宿·天目山马歇尔的中国顾问跟他说 , 所谓的天目山 , 其实是一座不吉利的鬼山 。
因为 , 在远古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当中 , 天目宿也被称作鬼宿 , 鬼宿由五颗星组成 。
*《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 , 天目也*
恰好 , 杭州西边也有一片长得像鬼宿的山脉 , 尤其是主峰附近 , 还有两个诡异的天池 , 像眼睛一样 , 直勾勾地盯着天空 , 所以 , 这片山脉就被叫做了天目山 。
从春秋的吴越时代起 , 这里就盛产彪悍的武士 , 而到了唐末宋初的时候 , 这里的吴越钱王从身毒(今印度)引进佛法 , 镇压鬼怪 , 于是 , 就在天目山修建了大量的禅宗寺院 , 天目鬼山才算被镇压住了 , 这个钱王镇魔的故事 , 我们原来说过 , 西子湖、雷峰塔这都是当初的镇魔法器 , 有兴趣大家可以参考这期节目 , 这里就不多说了 。

总之 , 马歇尔的中国顾问很快就帮他分析到了破案的线索 , 那就是——既然日本人说这是800年前的天目碗 , 那应该就和天目山上的那些禅宗寺院有关 , 会是寺院当初的法器吗?
马歇尔赶紧追问 , 中国顾问摇了摇头 , 说 , 应该不是 , 你说的这种茶碗 , 在中国并没有绝迹 , 那是点茶法的茶具 , 只不过 , 中国人早就不用点茶法了 , 所以会比较罕见 。

但是 , 宋朝的时候 , 中国特别流行点茶法 , 这背后的故事 , 可能是你寻找产地的第二条线索 。
团茶VS散茶中国顾问继续说 , 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都喜欢泡茶叶吗?

其实 , 这是一种草原习惯 。
古代的时候 , 中原人把最极品的茶叶做成团茶 , 次一点的茶叶做成散茶 。
散茶就是现在茶叶罐里那种一颗颗茶叶 , 而团茶就跟现在的茶砖类似 , 里面是压实的茶叶 。

散茶被大量出口到北方和西方的草原上 , 而团茶则被留中原供中原人自己享用 。
后来 , 蒙古人从北边杀下来 , 统治了中原 , 他们也就渐渐改造了中原的茶文化 , 到了朱元璋的时候 , 出生乞丐的平民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大泡茶 , 于是 , 下令废团改散 , 正式废除了团茶 , 改用散茶叶 , 就这样 , 方便快捷的蒙古式散茶、泡茶法也就正式成了主流 。

而在蒙古人到来之前 , 宋朝一直流行的就是点茶法 , 用团茶饼的那种 。
大概和你在日本看到的抹茶差不多 , 喝茶前 , 先从团茶饼上剔下来茶末 , 再把茶末研磨成茶粉放到茶碗里 , 接着 , 在茶碗里倒入热水 , 倒下去以后 , 还要用茶刷不停的搅拌茶粉和热水 , 然后 , 你会看到茶碗里出现了一层茶沫 。

在宋朝 , 这种茶沫被认为是极具美感的东西 , 所以 , 当时从民间商贩到皇亲贵族都热衷于一种叫做斗茶的游戏 , 斗得就是看谁的茶饼打出来的泡沫更优美 。
听到这些奇怪的故事 , 马歇尔都有点晕了 , 一杯啤酒泡一样的东西 , 你们中国人是怎么鉴赏出美学的?太不可思议了 。
另外 , 你说得这些故事又和寻找产地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顾问示意马歇尔不要着急 , 答案就在后面 , 他问马歇尔 , 你在日本见到的茶碗是不是都是黑色的?
马歇尔答 , 大多数是 , 也有一些黄褐色的天目碗 。

中国顾问笑着说 , 那就对了嘛 , 想想看 , 当初宋朝人打出来的茶沫都是青白色的 , 那什么样的底色最容易观察到茶沫的形态呢?
黑色 , 对不对?所以 , 以上所有的推理都没有错 。
你要找的这种茶碗 , 就是宋朝人用来斗茶的道具 , 天目山的禅宗寺院里 , 那些坐禅的和尚们也热衷于斗茶 , 而当时 , 日本的入宋僧又被限制在寺院中不得随意外出 , 那很显然 , 他们带走的天目碗 , 就是中国所谓的——建盏 。

听到建盏的名字 , 马歇尔虎躯一震 , 答案来得这么容易?眼看着马歇尔眉飞色舞 。
中国顾问却又苦笑着说 , 盏是中国点茶法茶碗的简称 , 建是宋代建窑的简称 。

而建窑 , 800年前就已经失踪了 。
如果你要去寻找它 , 我只能告诉你 , 去福建吧 , 因为 , 建窑在建州 , 而建州在福建北边的大山当中 , 我能帮到你的只有这么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