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元起家,15年后销售过亿,他创造了品类奇迹( 二 )



近万公里的距离 , 7个小时的时差 , 张应勇只能从国外网站上 , 找到关于汶川地震的只言片语 。 但父母和弟弟的电话都打不通 , 让他开始紧张起来 。

一周后 , 他终于打通了弟弟的电话 , 弟弟已经从成都赶回绵竹 。 家里的房子倒了 , 父母走了一天一夜 , 才从山里走出来 。 更大的噩耗是 , 张应勇妻子的妹妹 , 在地震中去世了 。

听到这些 , 张应勇没心思继续留在国外 。 他回到绵竹 , 家乡已经满目疮痍 , 曾经每天奔跑着的山路也已面目全非 。



他决定留在父母身边 , 拿出工作几年的存款 , 为父母在山下修了新房子 , 然后带着弟弟开始创业 。

一年内换7次厂房
因为家里穷 , 张应勇的弟弟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 弟弟身上 , 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 他用打工攒的钱买了台电脑 , 学习机械设计 。 后来进入一家巧克力食品厂 , 从机械调配工 , 做到了机械设备工程师 。 因为能力出众 , 又被一家巧克力机械设备厂 , 邀请担任售后工程师负责人 。

房子造好后 , 张应勇和弟弟闲聊 , 弟弟提出了创业的想法 。 那几年 , 国内兴起了大大小小的巧克力工厂 , 使用的都是进口设备 。 但对很多厂来说 , 进口设备太贵 , 国产设备的技术又不过关 , 创新度不够 。 弟弟想和哥哥一起 , 成立一个中国的巧克力设备品牌 , 技术不输国外 , 同时又兼具性价比 。
【8万元起家,15年后销售过亿,他创造了品类奇迹】
兄弟俩辞掉工作 , 凑了3万元 , 在成都租了间30多平方米的铺子 。 又七拼八凑借了5万元 , 钱不够买零件 , 就厚着脸皮跟供应商赊账 。

十多年前 , 国内专业做巧克力设备的工厂并不多 , 燕麦巧克力这类创新食品的市场还没起步 。 张应勇在国外设备的技术基础上做创新 , “要让巧克力和燕麦搅拌均匀 , 并且成型稳定 , 口感还要香脆 , 就得不断地磨合和调试工艺” 。

太过青涩的两个人 , 脑子里只有梦想 。 压根没想过 , 钱花光了 , 自己要怎么生活 , 以及这台机器即便是造出来了 , 又要怎样卖出去 。



他们住在铺子里 , 吃了5个月菜市场的打折蔬菜后 , 终于研发出第一台燕麦巧克力设备 。

接下来一年 , 他们都在为推销这台设备四处奔走 。 买不起出差的机票 , 只能绕着成都打转 。

没钱吃饭、上门推销被赶出门、打电话被拒绝……创业路上最艰难的部分 , 张应勇都经历过 , 但他没有对自己产生过怀疑 , 他认为 , “只要不放弃 , 这件事情就不算结束” 。

一年后 , 一个天津客户在展会上看中了这台机器 。 当时 , 国内市场上大多是传统巧克力 , 张应勇的机器能造出添加谷物的巧克力 , 让这位客户觉得新奇 , 有了开发市场的想法 。 他觉得将燕麦材料换成花生、杏仁 , 还能做出更多丰富的口味 。

更重要的是 , 相比传统巧克力 , 谷物型巧克力减少了巧克力的比例 , 可以当作早餐、休闲食品 , 一次性消耗的量更大 。 对客户来说 , 销量也更高 。

下单前需要验机器 , 张应勇把设备从30平方米的小铺子 , 搬到了朋友的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 带着天津客户做出了燕麦巧克力 。 当天 , 客户就签下了合同 , 这台机器 , 他卖了15万元 。

签完合同 , 张应勇和弟弟喝了点酒 , 流了点泪 。

后来 , 张应勇的机器在天津食品圈火了 。 第一个客户生产的燕麦巧克力 , 开始在国内走俏 , 天津食品圈的老板 , 都来找张应勇下订单 。 小小的铺面装不下那么多台机器 , 他一年内换了7次厂房 。



这期间 , 他不断改进设备的技术和工艺 , 造出了全自动生产线 。 当时 , 国外同等级的设备 , 要卖40多万元 , 但张应勇只卖10多万元 。 2013年 , 燕麦巧克力在国内彻底火了 , 张应勇一年卖了100多台设备 。 这一年 , 他刚好30岁 。

转战海外
燕麦巧克力火了之后 , 国内市场便出现了乱象 。 食品商人需要快速进入市场 , 抢占红利 , 但想快速收回投资 , 便不能选价格贵的设备 。

品牌在终端市场打价格战 , 设备厂在上游打价格战 。 不少人开始仿张应勇的机器 , 价格比他的便宜一半 。 他的厂子在四川 , 不论是技术成本还是运输成本 , 都不占优势 。 没有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 很多机器造出的燕麦巧克力口感不一致 。 市场上的燕麦巧克力 , 品质逐渐参差不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