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粽子“甜咸大战”:宫保鸡丁粽是最正确的粽子?,

_原题为 粽子“甜咸大战”:宫保鸡丁粽是最正确的粽子?
每年都有几个考验友谊小船的日子 , 端午节算是其中之一 。 甜粽子还是咸粽子?这个问题的杀伤力之大 , 足以让多年未谋面的网友在微信上互相拉黑 。 尤其是端午时已入夏 , 动辄三十多℃的溽暑高温 , 蚊虫的彻夜轰炸 , 再低头看看薄薄夏衣遮不住的一块腹肌 , 更加让人觉得心浮气躁 。 本来吵架的理由就有千百种 , 甜粽子还是咸粽子之争 , 多少还能端出些维护传统文化的高尚姿态来 , 也难怪甜咸两派党同伐异其乐无穷 。
宫保鸡丁:粽子“甜咸大战”:宫保鸡丁粽是最正确的粽子?,
文章图片

总体来说 , 甜咸两派的势力划江而治 。 长江以北基本是甜粽子的地盘 , 红豆、蜜枣、小枣、豆沙四大天王各据一方 , 上桌前先下一碟白糖 , 哪怕是豆沙、蜜枣本身就带甜味的粽子 , 按照传统老例也得蘸上白糖送进嘴里 , 以示甜上加甜 , 怪不得每次端午节之后牙科医院的预约挂号都会爆满 。 长江以南 , 则是咸粽子的势力范围 , 比起北方甜粽子的四大天王 , 名震江南的肉粽里的肉就有四种化身:咸肉、熏肉、腊肉和腐乳肉 , 剥开粽子 , 肉隐肉现之间 , 还镶嵌着金色的咸蛋黄和板栗 。 如果是在闽南沿海地区 , 肉粽里还会慷慨地加上瑶柱、金钩海米和鲍鱼 。 一如北方甜粽蘸糖的甜上加甜 , 南方咸粽也要配上酱油或是沙茶酱之类的咸味酱料 , 咸上加咸 , 三个一组吃完配上一把降压药 , 贴上一张痛风贴 , 正是最完美的搭配 。
当然 , 也有精明的商家善于调和甜咸两党的矛盾 , 驰名中外的老爷爷炸鸡店顺时应人 , 同时推出了甜咸两种粽子包装成双粽套餐 , 无论嗜甜还是尚咸 , 总有一款能满足你 。 刚好横跨甜咸两党对峙边界的百年名店五芳斋 , 也在全球各地超市的专柜上 , 同时摆出咸肉粽和八宝豆沙粽瞄准甜咸两党的口袋——毕竟天下唯有钞票的味道无分甜咸 , 无分性别 , 无分南北 , 人人同嗜 , 家家喜爱 。
那么端午节 , 到底是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这背后 , 不仅仅是口味问题 。
撰文丨李夏恩
吃甜还是吃咸?
粽生的终极问题
粽子甜咸之争的根本原因 , 并不仅仅是口味问题 。 毕竟人人都会同意 , 口之于味 , 各个不同 。 就像老北京人早晨起了伸着脖子啜完一碗豆汁 , 还要咂吧咂吧嘴 , 而外地人皱着眉头小尝一口 , 能不把头天午饭吐出来就算肠胃足够坚强 。 北方人到重庆吃正宗重庆火锅 , 光闻味道 , 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就会热气蒸腾 , 汗如雨下 , 桌上得摆五碗清水依次涮过 , 方能入口 , 纵然如此 , 隔天早晨登厕时 , 还会感受到一种坐在火山口上的灼热痛辣 。
吃不惯就是吃不惯 , 口味不同 , 不必强求 。 但粽子的甜咸之所以能分帮立派 , 说起来还是围绕一个词“正宗”——甜咸之争的本质是何者“正宗” 。 所谓“正宗” , 即是否符合“传统” , 而“传统”云者 , 按照时下流行的崇古主义 , 自然是以时间作为标准 , 越“古老”就越是“传统” 。 就像旅顺博物馆所藏文物“草编粽子” , 自从20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中亚探险队在新疆吐鲁番唐代古墓中发现这件“草篾编制而成 , 大小共有五枚 , 均成等腰三角形”用一根手捻棉线串在一起的文物之后 , 几经辗转 , 一直躺在旅顺博物馆库房的某个角落里吃灰 , 直到八十多年后一次清理库房时 , 突然现身于世 , 因其三角形的草编造型 , 成为现存最早的粽子老祖宗 , 从此受到学界争相引用 , 当作唐代西域就已过端午吃粽子的重要史料物证大谈特谈 。
但事实上 , 经过严密考证 , 它很可能不过恰好是个长得和今天粽子差不多的香囊而已 。 即使它是粽子 , 毕竟它大小连两厘米都不到 , 装不下几粒米 , 自然更塞不下小枣豆沙或是腊肉咸蛋——粽子祖宗身份是甜是咸仍然妾身未明 , 这多少会让着急追寻正宗传统的甜咸两派大失所望 。 然而 , 真正最传统、最正宗的粽子原型 , 可能会让甜咸两党都感到吃惊 。 而解开这一切的关键 , 正在于粽子那见棱带角的奇葩外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