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学来填补丨展卷( 五 )


我们知道 , 线粒体和叶绿体确实源于细菌 , 它们是通过内共生作用融入细胞的;而真核细胞的其他部分 , 很可能通过常规方式演化而来 。 关键问题在于 , 融合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叶绿体只存在于藻类和植物中 , 所以很可能是由这两类的某个共同祖先单独获得的 。 因此 , 这应该是一次较晚发生的事件 。 而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之中(有一个实际上不是例外的“例外” , 我们将在第一章中讨论) , 所以获得线粒体应该是一次较早发生的事件 。 有多早?或许我们可以换个问法:什么样的细胞获取了线粒体?以下是标准的教科书观点: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细胞 , 类似于阿米巴原虫 , 是可以自由运动的捕食者 , 能够变形 , 并通过吞噬作用吞噬其他细胞 。 也就是说 , 与货真价实、构造完备的真核细胞相比 , 当初获得线粒体的细胞并没有多大差别 。 然而我们现在知道 ,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 过去几年间 , 研究人员选择了更具代表性的物种 , 比较了大量基因 , 由此得出了毫不含糊的结论:那个宿主细胞是一个古菌 , 属于古菌域 。 所有的古菌都是原核生物 , 顾名思义 , 它们没有细胞核 , 没有性别 , 没有包括吞噬作用在内的一切复杂生命特征 。 这个宿主细胞在形态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复杂度可言 。 然而 , 不知如何 , 它捕获了后来变成线粒体的细菌 。 自那之后 , 它才演化出了所有的复杂特征 。 如果事实的确如此 , 那么复杂生命的单一起源很可能有赖于对线粒体的获取 , 是线粒体触发了复杂生命的狂飙演化 。
复杂生命的起源 , 是发生在古菌宿主细胞和后来变成线粒体的细菌之间的内共生事件 , 而且只发生过一次 。 这个激进的理论 , 其实早在1998年就由演化生物学家比尔·马丁(Bill Martin)提出 。 马丁才华横溢 , 直觉敏锐 , 思维开阔 。 他发现了真核细胞不同寻常的基因嵌合现象 , 并据此提出了大胆的新理论 。 以发酵作用这条生物化学路径为例:古菌使用一种特定的方式 , 细菌则采用另一种 , 两种方式涉及的基因也大不一样 。 而真核生物会使用几种发现于细菌中的基因、几种发现于古菌中的基因 , 并把它们编织成一条精密的复合路径 。 这种错综复杂的基因嵌合现象 , 不止发酵作用有 , 复杂细胞中的所有生物化学过程几乎都是如此 。 从演化遗传学的角度来看 , 这种情况简直是“岂有此理”!
马丁考虑得十分周详 。 为什么宿主细胞从它的内共生体那里获取了这么多基因 , 并把它们深深地融入自己的基础架构之中 , 取代了很多自身原有的基因?马丁和米克洛什·米勒(Miklós Müller)共同提出的答案是“氢气假说” 。 他们认为 , 宿主细胞是一个古菌 , 能利用两种简单的气体生活:氢气和二氧化碳 。 内共生体(未来的线粒体)是一个有着多种代谢方式的细菌(这对细菌而言很普遍) , 为宿主细胞提供氢作为养料 。 马丁和米勒通过逻辑推理 , 一步步明确了这种共生关系的细节 , 解释了为什么一种原本依靠简单气体存活的细胞 , 后来会为了供养它的内共生体而变成以有机物为食 。 但这些都不是这里的关键 。 关键在于 , 马丁推测复杂生命起源于两种细胞之间的单一内共生事件 。 他认为 , 宿主细胞是古菌 , 不具有真核细胞的那些复杂特征;他还认为 , 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中间型” , 即不存在尚未获得线粒体的简单真核细胞;线粒体的获得和复杂生命的起源 , 本来就是同一事件 。 他还认为 , 真核细胞那些精巧繁复的特征 , 诸如细胞核、性和吞噬作用 , 全都发生在获取线粒体之后 , 是在这种独特的内共生状态下演化而来的 。 马丁的研究代表了演化生物学中最深刻的洞察力 , 本应该更加广为人知 。 但是它太容易被人与系列内共生理论混为一谈(后面我们会看到 , 内共生理论并没有提出马丁的这些推论) , 所以当时未能脱颖而出 。 然而过去20年间 , 马丁这些详尽的理论预言全都得到了基因组研究的证实 。 这真是一座生物化学逻辑严密推理的丰碑!如果诺贝尔奖单独设立生物学奖项 , 没有人比马丁更配得奖 。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学来填补丨展卷
本文插图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学来填补丨展卷】

图1 显示复杂细胞嵌合起源的生命树(这是马丁于1998年绘制的复合生命树 , 依据的是对整个基因组的比较 。 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域的关系如图所示 。 真核生物的起源是嵌合式的 , 古菌宿主和细菌内共生体的基因混合 , 宿主最终演化成了形态复杂的真核细胞 , 内共生体最终演化成了线粒体 。 某一类真核生物后来又获取了第二种细菌内共生体 , 最终演化成了藻类和植物的叶绿体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