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110岁长寿老人告诉你:晚饭吃多少,决定你生什么病、活多久
老话儿常说“人食五谷孰能无病?人食烟火怎能无痛?”通俗点说 , 就是人活着 , 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据《楚天快报》报道 , 陈国清老人出生在清朝光绪年间 , 110多岁的陈国清老人依然声音洪亮 , 一辈子没大病 , 没住过院 , 没慢性病 , 黑头发比儿子还多!那么 , 陈国清老人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养生方法呢?
本文插图
▲ 110岁陈国清老人
110岁老人长寿竟靠“饿”
由于解放前生活困苦 , 陈国清老人多年来养成了特殊的生活习惯——每天只吃两顿饭 。 一般早上8~9点吃早饭 , 中午2~3点吃第二顿饭 , 晚上不吃 。 如果晚上实在饿 , 也只吃一点饼干 。 其实“每天2顿饭”的做法从古就有 。 我们的古人只吃两顿饭 , 不吃晚饭 。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 。 所谓“午” , 就是中午11~13点 , 过了下午2点就不能再吃饭了 。 虽然有“过午不食”的说法 , 但并不是让大家真的不吃晚饭 , 而是提倡晚饭要少吃一点 , 吃个半饱、七分饱足矣 。 晚上吃得太撑 , 确实对健康不利 。
夜饭饱 , 损一日之寿 , 是绝对有科学依据的 。
1、知名中医、任之堂创办人 余浩: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 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 , 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 , 吃的营养越丰富 , 越转化不了 , 要是您本人或者亲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 , 每每到医院检查 , 都会听主治医生继续絮叨吧:“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 , 都是吃出来的” 。 医生说的没错 , 其实 , 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
本文插图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
一是吃的多了 , 二是脾胃功能弱了 。 脾胃功能的下降 , 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 《黄帝内经》说 , 饮食自倍 , 肠胃乃伤 , 又说 , 大饱伤脾 。 就是这个道理 。 余浩医生说到:曾有个糖尿病患者 , 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 , 她很肯定地说:我已经很注意了 , 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 , 就晚餐吃饱一些 。 但她想错了 , 也吃错了 。 一日三餐中 , 晚餐要吃得最少 , 才是养生之道 。 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 , 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 , 吃得营养越丰富 , 越转化不了 , 剩下的就是垃圾 , 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 , 我身体虚 , 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 , 马无夜草不肥 。 如果我晚上不吃饱 , 半夜都会饿醒 。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 , 不怕饿 。 半饥半饱 , 人身体轻快精神 , 吃得肚子鼓鼓 , 反而疲劳没劲 。 营养不是越多越好 , 恰到好处最妙 。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 , 肥料要淡淡的 , 稍微过浓一点 , 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 。 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 。 我们吃饭 , 要宁留三分饥 , 也不十成饱啊!后来 , 在我的建议下 , 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 , 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 , 把饭量减半后 , 心就不慌了 。
2、知名中医、心身医学硕士 李辛:
本文插图
“四高”疾病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 , 现在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 在烹饪中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 , 对健康更有益 。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 , 搏于工作 , 疲于奔命 , 早餐中餐 , 草草了事 , 只有晚上下班了 , 才有时间把晚餐搞得丰富点 。 有时候晚上应酬也多 , 不醉不归 , 不饱不回 , 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 年轻人的心功能和胃肠功能都要比老年人好一些 , 所以对一时的饱食没什么感觉 , 但“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 时间一久 , 脾胃一伤 , 什么毛病都找上门了 。 仔细找原因 , 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 在此特别推荐李辛老师对食物的观点 , 供大家参考 。
食物可以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来划分:
- 清、薄——大多数蔬菜 , 水果 , 五谷杂粮、简单不油腻的烹调方法等;
- 厚、浊——大部分肉食、煎炸烤熏、味道重、复杂的烹调方法等 。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
- 男人做这事让你健康又长寿
- 如何长寿 上班族想长寿牢记8点
- 想长寿先“练腿” 白领办公时如何练腿
- 阳台多放一物疾病再也不敢扰
- 长寿的方法 这菜非常难闻却是长寿的千金良药
- 有这11个小习惯 你就别想长寿
- 注意 “趁热吃”最不利于长寿
- 手相看健康 这种手相的人或不能长寿
- 这些“仙丹”让你长寿不是梦
- 食疗养生 不起眼的这物竟是人参果吃了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