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中医,但别搞复杂了

【挺中医,但别搞复杂了】
中医虽好 , 是给我们的健康兜底的利器 , 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随随便便用中医 。
当然 , 中医里面承载着很多基本的生活原则 , 对我们是有指导作用的 。 比如《黄帝内经》讲的 , “其知道者 , 法于阴阳 , 和于术数 , 食饮有节 , 起居有常 , 不妄作劳” , 就是正确的生活指南 。
但这些原则又不是中医的专利 , 而是中华文化的思想 。 一个能领悟自然大道的养生者 , 未必需要学中医 , 如《庄子》里面就有一篇《养生主》 , 和《黄帝内经》说的一样 , 甚至更全面、更到位 。
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医原理 , 其实老百姓早就知道了 。 像我妈大字不识几个 , 都知道生病了要吃清淡的 。 小时候感冒 , 就只能吃稀粥配九层塔 , 猪肉要剁碎 , 不能吃鸡蛋、馒头 , 等等 。 这哪用专门学 , 几千年的实践 , 一代传一代 。
我所认为的中医 , 是指具体的医疗实践 , 如开药方、针灸、推拿和诊断 , 是医术的范畴 。 简言之 , 这是医术 , 而不是医学理论 , 能给病人解决病痛的就是好中医 。
术无好坏 , 人有高低 。 凡是技术 , 就需要经实践的考验 , 纸上谈兵是完全不行的 。 我曾想过学习中医 , 掌握医术 , 但看过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后就放弃了 。 我知道没有若干年的苦功 , 是无法掌握的 。
什么阴阳五行 , 奇经八脉 , 就算我都懂 , 但是一个活生生的、将身体和生命托付于你的病人 , 是不可能按照理论和书本来生病的 。 一个好的医生 , 必然是力求一举功成 , 而不是这个试一试 , 那个试一试 。
治病不是过家家 , 不是做实验 。 现在很多中医爱好者和大V , 就是这么做的 , 临床实践经验是非常少的 , 但是胆识过人 。 他们往往以为自己的医术水平 , 比在学校受了几年系统训练 , 然后又接触大量一线病人的中医高 。
药王孙思邈早就说过 , “读方三年 , 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 , 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 ”

挺中医,但别搞复杂了
本文插图



如果连专业的中医都觉得棘手 , 时灵时不灵 , 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怎么就能信手拈来呢?我认为 , 业余人士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 实属不明智之举 。
我只要知道怎么判断好的中医 , 知道怎么找到就行了 。 一般来说 , 我们也不需要找那种顶尖的中医 , 能治棘手的疑难杂症的那种 。 会生这种病的人 , 生活方式本来就不太中医了呀 , 华佗再世也恐怕很困难 。
我爸有个老中医朋友 , 头疼脑热都很快搞定 。 他搞不定的慢性鼻炎 , 我在外面看也搞不定 , 最后还是自己老实站桩和练八段锦才恢复得差不多的 。
挺中医 , 学中医 , 和用中医 , 是三种不同的逻辑 , 要注意 。

挺中医,但别搞复杂了
本文插图



另外一个典型的问题 , 就是很多人喜欢用中医术语来表述自己的症状或者麻烦 。 实际上 , 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不同 , 在表述的时候 , 可能同一个词会表示不同的内涵 , 或者不同的词却是一个内涵 。 更何况 , 还有什么经方、时方、火神派、补脾派之类的门派之别了 。
以我为例 , 在一年之内因为鼻炎看了几个中医 , 分别说的是寒湿太重、寒中带热、肾湿、肾阴虚、肺热……好像都有道理 , 但我该听谁的说法好?
都不应该听 , 应该看疗效 。 哪来那么多理论 , 治好才是硬道理 。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体质之说 , 谁知道代表什么实质 。
当有人跟我说寒啊 , 湿啊 , 瘀啊 , 热啊 , 咋办的时候 , 我都会打断:谁说的 , 来龙去脉讲清楚 , 你先确定你说的东西 , 是不是我理解的那个东西 , 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 , 是持续的还是短暂的 。 如果不清不楚 , 后续还说个屁 。
没有正确的诊断 , 就没有正确的治疗 。
所以我对中医理论不感兴趣 , 我不愿意研究这个听起来很玄虚的体系 , 这些理论肯定有它的道理 , 但对我们没用 。 我只关心结果 , 怎么治好 , 怎么配合 , 这就够了 。 我一个半桶水 , 听了几个专业名词 , 每个字我都明白 , 不代表我真的懂 。
你不信?
八卦你知道吧?
你想的肯定是那个八卦 。
而我脑中的八卦是 , 乾、坤、震、兑、坎、离、巽、艮 。 你看到这八卦 , 是不是脑壳疼 , 不明就里?但我却知道怎么运用八卦 , 这就是我们和中医的区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