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导游词|晋阳太原导游词( 二 )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从此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
【太原晋祠导游词|晋阳太原导游词】
推荐阅读
- 晋祠读后感
- 双城记|《双城记》读后感
- 山西春节习俗
- 东阳湖水利风景区|精卫湖水利风景区解说词
- 《师旷撞晋平公》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 《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译文
- 《晋侯赏从亡者》原文及译文
- 《郁离子·晋灵公好狗》原文及译文
- 《晋书·王济传》原文及译文
- 《晋书·左思传》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