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微生物知识点精选自整的,含852微生物的重点,干货满满!( 五 )


●稳定期(III)
●繁殖速度等于死亡速度 , 生长速率为0
●活细菌最高并维持稳定
●细胞活力减退 , 世代时间延长 , 开始积累代谢产物
●糖原、异染粒和脂肪等贮藏物质开始贮存
●多数芽孢杆菌开始形成★
●有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如抗生素★
●!此时期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开始恶化 , 可称代谢产物合成期★
●衰亡期(IV)
●生长速率为负值(负增长)
●活细菌减少 , 细菌以几何级数死亡
●细胞大小不一 , 出现畸形细胞:革兰氏染色异常
●细胞衰老自溶
●多数芽孢杆菌开始释放芽孢★
●有的微生物释放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
●恒浊器、恒化器
●恒浊器(内控) , 是指一种使培养液的菌体密度不变 , 并使微生物始终在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
●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微生物的浓度 , 通过光电系统观控制培养液的流速 , 从而使微生物高密度的以恒定的速度生长 。 恒浊反映的是细胞密度的恒定 。
●放线菌以及霉菌等形成菌丝的微生物不能通过恒浊器来连续培养 。
●恒化器(外控) , 是指一种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 , 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
●在恒化器内 , 菌体密度由限制性营养成分的浓度所控制 , 生长速度受流速控制 , 流速可任意调节 , 因而可使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正好与恒速流入的新鲜培养基流速相平衡 , 保持稳定的菌体密度 。
●两者比较
●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比浊法等)
●间接计数法(涂布平板法、混合倒平板法等)
●重量法
●干重——微生物生物量C(MBC)
●湿重——微生物生物量N(MBC)
●蛋白质含量——微生物生物量S(MBC)
●DNA含量等——微生物生物量P(MBC)
●生理指标法
●呼吸强度
●耗氧量(BOD5)
●酶活性
●生物热等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控制
●Z值
●二个不同温度下杀灭相同数量的微生物 , 所用的时间的差10倍时 , 需要增加的灭菌温度值称Z值
●D值
●当在温度T时90%的微生物被杀灭的时间
●灭菌——彻底杀灭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以杀死物体内外包括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 , 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 分为杀菌和溶菌
●杀菌:菌体死亡 , 其形体尚存
●溶菌:菌体死亡 , 其形体消失
●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 ,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的病原微生物 , 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化疗
●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的化学物质(即对病原具有高度毒力而言对宿主无显著毒性)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达到治疗该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
●防腐
●利用理化因素抑制物品上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从而达到防止物品发生霉腐的措施 。
●高温灭菌的种类以及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方法
●烘箱内热空气灭菌法:150~170℃下维持1~2h
●巴氏消毒法:低温维持法:60~85℃下30min~15s , 高温瞬时法:72~85℃下15s或120~140℃下2~4s
●煮沸消毒法:100℃下数分钟
●间歇灭菌法:(又称分段灭菌法或丁达尔灭菌法)
●适用于不耐热的培养基灭菌
●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 , 在较低温度下达到彻底灭菌的效果 。 将待灭菌培养基在 80~100℃ 下蒸煮 15~60min , 以杀死其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 , 然后置室温或 37℃下保温过夜 , 诱导残留的 芽孢萌发 , 第二天同法重复 , 如此连续重复 3天即可 。
●常规加压灭菌法
●将待灭菌物件放在盛水高压蒸汽灭菌锅内 , 将锅内水加热煮沸 , 彻底驱尽原有的空气 , 锅盖密闭 继续加热 , 由于锅内蒸气压的上升 , 锅内温度也上升 , 达到 121℃(压力为 1kg/cm2)时 , 维持 15~20min (也可 115℃ , 维持 35min) 。
●连续加压灭菌法(连消法) :培养基一般在 135~140℃下处理5~15s
●原理:
●由于湿热灭菌时湿蒸气的比热大 , 穿透力强 , 容易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 。
●湿热灭菌优于干热灭菌原因:
●湿热灭菌蒸汽不但透射性强 , 而且还能破坏维持蛋白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氢键 , 从而加速了这一重要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变性 。
●影响因素
●被灭菌物体的含菌量
●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
●灭菌对象的pH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