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自学教学视频|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


--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

1、学习态度决定学习习惯

今天上《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

抽查了一个学生,让她在黑板上给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几个不会写 。难道是因为她小学时候的拼音基础差吗?可是注释里也标明了注音的,只要记住了就行的 。

更严重的问题在后面 。学习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实,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让学生解释“寻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 。我说:注释里不是有吗?有学生说,注释里只有整句话的意思:“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我问:你们就是这样看注释的?其实,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已经包含在整个句子的解释里面了 。寻,即寻找;向,即以前;所,一个代词,不用译也可以;志,即标记 。这些学生的看书习惯就是不那么认真,实在令人感到沮丧 。

要做到字字落实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问一问自己每一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不懂就去查证一下,是不难搞懂的 。可是他们根本不去问,囫囵吞枣地看一遍解释,大概的意思有点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 。这说到底是态度问题,是不够虚心的表现,也是不够认真的表现 。

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是直接由学习态度所带来的 。

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做起,就必须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2、有目标和计划,才有意志力和行动力

昨天上《桃花源记》,下课时为他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熟读成诵,二是把全文翻译到课堂作业本上 。这两个任务专门考验他们课外学习的计划性 。并说好今天课堂上检查 。

今天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昨天布置的两个任务 。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只有少数几个(约五人左右)没有完成 。完成任务的同学,是怎么完成的,没有仔细询问,但估计一定是花了一些课外时间的 。不论他们是怎么安排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并懂得安排时间去完成任务以达到目标了 。这就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而只有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也比较薄弱的学生,未能完成任务 。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有了行动,就会有信心和勇气 。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务的同学,一定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对自己会更有信心 。

3、学习文言,一个字都马虎不得

今天的课堂上主要是检查翻译文句 。老师基本上不讲,只让学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头翻译出来 。对于有些字词学生未能讲清楚、讲透彻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做到字字落实 。

发现的问题主要有:“缘溪行”中的“行”,没有结合下文下“便舍船”来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学生翻译成“看到”,没有依照直译的原则,估计是参考资料上看来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时过于拘泥,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组词扩句,给译成“山上有小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小口”当为“小洞口”,“有光”当为“有光亮(透出)” 。这反映出缺乏变通的能力 。“其中往来种作”,有有学生译成“这里面来来往往的人在耕种劳作”,属于随意添词,违反直译原则 。“的人”两字不应该放在“往来”后面,“往来种作”都是动词,是并列的关系,如此翻译显然造成了文意不顺 。“其中”的“其”是代词,指“桃花源”,“中”则是“当中,里面”,那么原句可译为“这(桃花源)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人们”作为主语,补充在“往来种作”之前为妥 。“乃大惊”的“乃”,有的学生没有记住它的意思,尽管以前已经学到过,可见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养成 。类似的还有“不复出焉”的“焉”,“遂与外人间隔”的“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