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自学教学视频|关于“自学-自教”尝试的教学随笔( 五 )



我安排的学习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是轻读课文,解决生字、多音字读音 。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给生字标注读音 。板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对错读的字正音后,全班齐读,然后指定个别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重点是“与”、“睦”、“长”、“矜”、“分”、“恶” 。再齐读巩固 。

解决了字词读音后,接着是齐读全文 。(如果学生基础差,齐读前应安排教师领读) 。

第三步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对疑难之处做标记;在全班举手质疑,讨论解决;然后分成四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翻译一句(至句号处为一句),对有争议的字句再在班内讨论明确;最后教师把全文口译一遍,学生对照自己的翻译,检查疏漏或不准确之处进行纠正 。

第四步是熟读全文,以至背诵 。分四人小组,轮流领读一遍;小组内进行齐读,直至齐背;各小组之间进行进度比赛,看哪小组最先能够齐背下来 。然后挑选背得最好的小组,让其领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诵一句;最后全班试着齐背全文 。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说这段话的背景,说说这种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并结合《桃花源记》谈一谈,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跟这种理想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熟悉全文以后,这些问题是很好理解的,不必过于纠缠 。

最后齐背全文,并争取默写下来 。

这样,一堂课之内,全文不少于朗读十遍,学生课内达到背诵应该不成问题了 。

10、怎样才是高品质阅读--“对话”

上午学习杜甫《石壕吏》这首诗的时候,出现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情节时,有好些学生对“老翁逾墙走”、“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等情境,表现出嘻嘻哈哈的态度,也许在他们心里,只是觉得好笑,而根本没有恻隐之心 。这其实就是一种看客心态、麻木不仁的心态 。他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娱乐的工具 。

于是,我又重提“对话”理论:阅读文本,就是心与心的对话,就是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进入文本,进入文中的情境,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对话,与作者本人的心灵对话,入情入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当成作者笔下的人物,这样才算是真正会阅读 。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于自身之外,看作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那么,就连阅读的门都没有摸到 。要像水滴渗入海绵一样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动一样,浮在表面 。

学生听了这些话以后,神态开始严肃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