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十 )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 , 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 面向全体学生 , 因材施教 ,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 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 , 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 , 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 , 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 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 ,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 , 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 , 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 , 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 , 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 , 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 提高审美情趣 。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 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增强社会责任感 , 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 开设校本课程 , 适应学校办学方向 , 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 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 , 教学时间40周 , 每期分别20周 , 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 , 复习考试1周 , 综合实践活动1周 。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 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 , 每课时上课40分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