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 细胞治疗与药物治疗有何不同?未来的临床医学将向何方发展?


患病 细胞治疗与药物治疗有何不同?未来的临床医学将向何方发展?
文章图片

患病 细胞治疗与药物治疗有何不同?未来的临床医学将向何方发展?

你有没有经常听到“细胞是活的药物”这种说法?那么 , 细胞治疗和药物治疗究竟有何不同 , 二者有何优劣高下?在细胞治疗的推动下 , 未来的临床医学发展趋势将是什么样子呢?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指用一切有治疗或预防作用的物质用于机体疾病 , 使疾病好转或痊愈 , 保持身体健康 。 药物多数是化学合成或者生物合成的 , 因此 , 药物治疗会有明显的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 。 人类使用药物治疗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
我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 就是说药物的原身原本都是起源于不同的食物 , 其实药物就是把食物中的一些成分提取出来 , 经过催化、合成等途径制造出来的 。 尽管在体内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 但是 , 同时药物在制造过程中 , 其性状已经不同于已往的食物 , 作用于人体时 , 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如长期服用还可以产生毒性和耐药性 。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时 , 不仅病情没有得到减轻 , 反而出现了肾脏、肝脏等器官的损害 。 导致疾病越治越多 , 越治越重 。
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西药治疗 , 实际起作用的是一些生物、化学分子族群 , 属于分子水平治疗 。 然而人类的一些重大疑难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帕金森、老年痴呆、肿瘤、糖尿病等)是由于机体内某些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缺失或出现障碍 , 药物分子虽然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影响这些组织细胞的功能行为 , 但是极难使受损或功能障碍的细胞群体恢复到正常功能状态 。
因为一个细胞里包含的各种分子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 要想使发生了紊乱的庞大的分子族群像在正常细胞环境里那样有秩序地工作 , 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 况且 , 外来的药物分子对组成细胞的分子族群的正常功能常常发生干扰 , 具体表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 药物治疗往往很难治愈疾病 , 属于治标不治本 。
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说过:“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 ”那么 , 反过来说 , 生命的一切问题是否都可以用细胞去解决呢?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治疗方式 , 其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免疫细胞再在体外进行培养、活化和扩增 , 最后再将培养得到的细胞返输入患者 , 进而改善受损机体的免疫功能 , 达到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 。
目前 , 临床常用的几种细胞治疗包括:干细胞、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DC细胞)、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体树突状细胞刺激CIK细胞(DC-CI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细胞)等 。
与悠久的药物治疗历史相比 , 细胞治疗的历史非常“年轻” 。 1956年 , 美国医生德华?唐纳尔?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骨髓移植手术 ,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干细胞移植手术 , 也是第一个进入临床实践的再生医学方法 , 并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托马斯由此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奠基人 , 此后60多年中 , 超过100万患者接受和得益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 鉴于托马斯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 1990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2009年 , 一款治疗儿童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药物 , 经美国FDA批准上市 , 这是全球首个干细胞药物 。 此后 , 20余款细胞药物在国际上相继获批上市 。
20世纪70年代 , 免疫学界第一次发现了淋巴细胞能够杀伤肿瘤细胞 , 细胞治疗进入新的阶段——免疫细胞治疗 。 免疫细胞治疗毒副作用小 , 用途广泛 , 既可以在术后恢复期使用 , 也可以协同放疗和化疗一起进行 ,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以实现治愈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 。
20世纪90年代 , 医学家研究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并激活淋巴细胞 。 20世纪80年代 , 科学家们开始开发CAR-T细胞治疗 , 2017年首款CAR-T细胞获批上市 , 此后5款CAR-T细胞陆续获批上市 。
与药物治疗相比 , 细胞治疗以生理功能正常的细胞替换功能障碍或缺陷的细胞 , 更容易治愈疾病 。 在已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细胞治疗类型(干细胞;免疫细胞;成熟体细胞 , 如肝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中 , 干细胞因其多向分化的潜能、无免疫源性、可分泌大量细胞因子 , 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