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听课评课之我见( 六 )
大赛中有两位选手执教人教版六年下册的《如梦令》 ,我们有幸随李清照一同在溪亭沉醉,尽兴而归 ;李清照也是幸运的,千百年后有无数叶秋凤与钱卫秋读她,赏她,赞她 。
来自成都的叶金凤老师的在古诗教学中突出四大环节,即:读诵吟咏,读出音韵 之美;品在心间,品出语言之美;感同身受,感知画面之美;悟入心胸,悟出意境之美 。
江苏靖江钱卫秋老师以诵读一线串珠,起于字正腔圆、音韵和谐、入情入境 、波澜起伏、余味悠长,落实于用叙事六要素对应词的内容,用情感变化对应诵读的指导,用词中的景物描写,激活想象,用视觉、嗅觉接近那日暮余晖,藕花荷塘,用心与清照泛舟,与海鸟争渡 。大明湖畔清丽的少女,因酒沉醉,因景沉醉,在短韵叠句中刻画慌乱地心情,又与作者后期创作《武陵春》互文学习,相较词人后期索居凄凉的晚景,每当回忆当年,怎能不常记溪亭日暮?
比较而言,钱老师的教学设计,因预设得法,使平静的溪流添生动,简婉的词句增生趣 。回到语言的源头,不难发现钱老师课堂生成更胜一筹 。
由一堂精彩的课,到一个唯美的人,由教学之途想开去:
一、从美学角度细读文本
美学三大抽象定律:存在就是不完美;不完美才有美;距离就是美 。
《如梦令》这阙词中很好地把握了美学原理,因是忆昔词,词中的内容与画面发生在遥远的过往,不是现实的存在,回忆中不乏梦幻之美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本是生活中的不完美,在无拘无束的少女时光,不担心时光飞逝,不考虑三从四德,偶得尽兴泛舟,缺憾中不乏率真之美 。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让不惑之年的作者每落一字,嘴角依然拥有少女的纯情 。
二、从画面角度文本细读
李清照是文字写意大师 。浅近的三十三个字,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从静-慢-快,助推到极快,不动声色而汹涌澎湃 。她对颜色的调和也是一等一的高手,日暮乃橙黄色,为暖色,藕花深处绿意浓浓,为冷色,更有晚回舟的“晚”字,既点明时间又牵引出暗夜的深邃 ,是否繁星点点?或明或灭?这是想象的底色 。就这样冷暖交织,明灭相携,怎样的色彩也无法描摹当时的静美 。从空间的转换而言,上有晚霞落日天之辽远,下有一亩池塘水之无边,因为一叶小舟的动态视角,藕花深入将远景聚焦为特写,争渡之“争”,将宽阔与狭窄瞬间转换,可谓收放自如!
人说清照之词,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细细品读,此言不虚!
三、从作者角度文本细读
两位教者都以臧克家的评价“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千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开篇,“词坛女儿花”、“千古奇女子”的评价很恰切,但未免滥俗 。李清照,可以是少年聪慧又得父亲赏识的才女,可以是有点儿“野性”的北方邻家女孩,可以是嫁得好夫婿的幸福少妇……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有许多次与李清照擦肩,能不能还诗人纯真,还诗人感性,在诗句中寻找不被社会评价标签束缚的那一个灵动女子?
推荐阅读
-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我会72变》读后感
- 小学语文练笔策略|读《小学语文教师》--随文练笔之我见
-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 养成好习惯|国旗下讲话养成耐心听课的好习惯
- 养成教育的反思|养成听课习惯教育反思
-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小学2011暑期数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 校本研修评课记录|校本教研中的听课与评课
- 语文听课心得体会|语文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如何学高一数学听课篇区别篇女生篇课外篇
-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听小学语文评优课的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