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听课评课之我见( 三 )



从听者的视角,听课有参与了解式(综合了解班级情况、授课进度、班风学风、卫生常规等);专业提升式(教研人员的依据课程标准把脉课堂);科研实验式(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就实验点分析彻查,记录评价方式也以数据为主);特色展示式(依据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阶段展示);把脉纠错式(为教师课堂教学会诊把脉,发现问题,给出调整意见,制定调整方案)等 。

不同的听课视角,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不同的课,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审美评价方案 。

(二)听课准备

1、 通览单元,细读教材;

2、 初步预设,心有“腹稿”;

3、 带着问题,解决问题 。

(三)听课之术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京剧讲究唱念做打,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各行各业都有独门功夫,看家本领 。作为学校管理者,听课是我们的主业和专业,讲究“听记思评”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听,可能是“听到”、“听见”、“听说”,听课之“听”,应该是“倾听”,同样,“巧记”、“深思”、“妙评”与之相携相称 。

1、听课评估指标:

(1)听--学生参与

问题预设有层次,能兼顾学生差异;

独学有反馈,对学有落实,群学讲效率;

课堂展示机会均等,每一位学生均参与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形成“我们”的“共识”;

实施课堂“团队”评价,不用“个体”替代“团队” 。

(2)听--流程落实

学习目标兼顾“三维”,并做到恰当、具体、可测;

自主学习坚持系统学、学系统,不分解学程,不以教代学;

课堂展示任务分配有序,学习内容全覆盖,投稿展示 有互动,展示形式灵活多样 。提倡人人有展位,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个展位;

反馈提升,充分利用课堂展示资源,进行资源比较、点拨、升华 。课堂作业兼顾差异,限时当量完成,当堂反馈 。

(3)动态生成

及时捕捉、定位课堂学习资源的生成点,并尝试定向追问 。

横向生成见多元,纵向生成出深刻 。

坚持做到一明规律,二知方法,三清结构;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充分体现“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

板书有用,有效,完整,巧妙 。

(4)目标达成

知识目标有回扣有落实;

能力目标有训练 有提升;

情感目标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潜移默化自然达成,避免孤立的机械说教;

达标作业小组反馈到个人,班级反馈到小组;

注重拓展创新,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社会、时代的联系 。

(5)教师表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