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交流材料|怀柔区语文教研活动交流材料( 二 )


2007年的5月,在沙峪小学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区教研室宋老师和中心校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根据习作指导的规律,研讨出了习作指导课的三种方法即:现身说法法、画图像想法和生活对接法 。
1.现身说法法
所谓“现身说法法”,就是教师根据相关的习作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自身和学生这两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身说法”的方法,创设习作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习作佳境,在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 。进而,在这种写作欲望的驱使下,在具体的自我习作的体验中摸索习作规律,久而久之达到“会写” 。
例如:于海花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练一练”的第5题的要求,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
题目:一个 人
于老师课始的情境创设,“同学们,于老师和大家已经生活了两年多了,相信你对于老师有了很深的了解,那么就请你说说你眼中的于老师 。”话题一出,学生们竞相发言,热身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从而使他们体验、萌生了习作的欲望,为动笔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解决了“想写”的问题,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评价完老师后,老师又将学生引向了生活实际,成功地架设了生活与课堂的桥梁 。“你想把他的特点用文字记录下来吗?”直入主题,揭示习作的内容 。实验证明,像这样写人的文章在进行习作指导中,用“现身说法法” 确实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习作意识和潜能 。
2.画图想象法
所谓“画图想象法”就是教师根据有关看图想象的习作教学内容,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挖掘文本、教师自身和学生这三大课程资源,巧妙地整合教师、学生和习作内容,利用分解图画内容,分步画简笔画的形式 。在分步画简笔画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呈梯状的妙趣横生的习作指导课上达到“想写”、“有的写”,进而在这种写作动机的驱使下,在具体的习作的体验中摸索看图作文和写想象文的习作规律,达到“会写” 。
刘淑明老师,根据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练习5中的一道看图口语交际题变通的一次看图想象习作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举例:课件 。对于第一幅图:“椭圆”,学生把它想象成:鸡蛋、飞碟、桌面、古井井口…… 。对于第二幅图,学生竟然能把它想象成“小鹿的餐桌”“蚂蚁的宫殿”这是多么富有童话意味的想象 。随着画面的逐渐丰富,画面的主题就凸现了出来,虽然主题是鲜明的,但是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围绕着主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故事情节 。)在这节看图想象作文的教学指导中,老师利用“画图想象法”,采取了4画的教学方式创设了梯形的习作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动机,在为学生习作思维的率动、热身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想写”、“有的写”;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中,逐渐生成了想象的3大特点:丰富、奇特、合理 。使学生在体验习作的过程中感悟了“怎样写”的方法 。实验证明,“画图想象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时运用的一种最优的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