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一中:百年名校的课改新路

课改之难,一难在观念转变慢,当校长不支持、教师不理解、学生不认同的时候,课改便难以向前推进;二难在架子放不下,尤其对部分名校而言,害怕因课改而有损名声;三难在尾大难掉,一旦学校规模过大、涉及面太广,难免有人在改革面前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难”,有些学校选择“按兵不动”,有些学校却选择“迎难而上” 。
走在课改路上的人,大多“痛并快乐着” 。
时下,关于课改之难,我们仍然能够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然而,面对困境,却总会有“敢为人先”的勇者,地处西部边塞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便是这样一所“勇敢者”的学校 。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重点中学,呼市一中拥有110年的历史,它底蕴深厚,早已经闻名塞外,不折不扣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论起规模,学校拥有4000余名学生与300余名教职员工,在当地屈指可数 。但学校同样面临着一些困境:地处西部,环境相对闭塞,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课改,困难可想而知 。
改革者能碰到的难处,呼市一中无一例外地都遭遇了 。值得庆幸的是,几年来学校在质疑与反对声中一往无前,践行“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金科玉律”,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让教师的才能得以发挥,而学校领导,则甘居幕后,成为学生与教师前行的坚实后盾 。
重构课堂生态:开创“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
呼市一中,曾经是当地独占鳌头的重点校 。上世纪80年代,学校撤销初中,只保留高中,并在此后开始大规模扩招,由于优秀生源稀释,管理不善,90年代初期,学校成绩曾一度大幅下滑,声誉也大不如前 。为了改变现状,时任校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行改革,确立管理引领学校发展的思路,提炼出新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在新面貌新气象的感染下,为了“争回一口气”,教师干劲十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
“早出晚归,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好多老师都是连轴转 。看到当时大家那种辛苦劲儿,彼此之间都很受感染 。”一中副校长张浩韫回忆说 。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严格管理,成为当时呼市一中重振旗鼓的不二选择 。当然,这些举措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校秩序明显好转,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
然而,长期“苦中教学”的状态毕竟难以为继,“缓过劲”来的一中人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别人在怎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为了借鉴他山之石,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学校大手笔投入,派遣多名骨干教师前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多省市学习当地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并在回来后反复研讨——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要怎么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