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一中:百年名校的课改新路( 五 )


在呼市一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名、班徽、班歌,而这些文化元素,大多是由学生们自己完成的 。例如,“焱翎14班”是高一年级政治教师杜建亭所带的班级,这个班级的班徽整体由火焰构成,象征着炽热、激情、活力和竞争 。学生们说,其中由火焰组成的“14”是两只意化为带翎的火凤凰,“代表卓尔不群的我们渴望翱翔长空的心,以及不断为梦想努力进发的脚步 。”他们的班级目标是:“高飞鸿鹄远,博古更通今,雅志遇良友,优学登荣名”,嵌入了学校校训“高博雅优” 。这些内容全部是学生自主的创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也如他们所诠释的一样,充满着火热的激情与积极的心态 。
每一面教室的外墙上,都记载着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千姿百态的文化符号 。那里有他们理想的大学,有他们欣赏的名言,有他们成长的心得,有他们青春的合影……
这些外显文化的背后,正寄托了学生们心里的那份情怀,也是他们将青春挥洒在呼市一中,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的内驱力 。
只有学生阳光了,学校才会阳光 。一所阳光的学校,必然培养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发展中的呼市一中,正沐浴着阳光向前进发 。
创新成长机制:从“常识分子”到“知识分子”
学生第一,教师第二 。
呼市一中所强调的“教师第二”,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漠视教师的地位 。相反,这所学校始终坚持不懈地在抓教师队伍建设 。多年来,学校凝聚了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并在不断培养年轻教师的过程中,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的教师队伍 。
呼市一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学术委员会学术引领和青年教师队伍打造两个方面入手 。
2011年,在汤俊文的主张下,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 。作为一个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委员会承担着各个年级的教学指导与学术引领的重要责任 。为了保证机构的权威性,每个学科只选取一名带头人入围该委员会,现在,学术委员会共计有13人 。事实上,学校课改模式的确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导·学·评”教学模式实施的各项文件制度等,很多“大事”都是由该机构来完成的 。
“学术委员会的成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特级教师于秀娟说,“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一批老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带头课改,比青年人更早一步完成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使得我们的改革增添了许多动力 。”
为了进一步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学校还准备组建“名师工作室” 。每个工作室由名师和3-5名成员构成,采取双向选择方式,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实现名师资源共享 。
在老教师发光发热的同时,呼市一中人也认识到,学校的未来在青年教师的手里,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