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一中:百年名校的课改新路( 四 )


呼市一中还为学生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最大便利 。学校的所有设施,只要学生申请,都可以使用 。学生自发组织的各个社团,学校也全力支持,例如资助他们外出交流、比赛,还专门派遣教师跟队指导 。
由于呼市一中的学生不住校,为了方便学生雨天出行,学校特意买了1500多把雨伞放在后勤处 。只要哪个学生忘了带雨伞,都可以前去借用 。几年来,这里雨伞的#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一些学生把自家富余的伞填充进来,伞的总数越来越多 。
“学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汤俊文说,“这是学校一笔难得的财富 。”
“以前学校对学生的头发长短、发型样式都有严格规定,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中更多是敬畏,现在我们不能再停留在那种低层次的阶段,对学生的管理也不是去关注他是不是违纪,而是如何让他更好地发展,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学校 。”张浩韫强调 。
呼市一中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让他们做“乖乖学生”,而是做“阳光学生” 。在他们看来,阳光的学生拥有远大的志向、坚忍的毅力、开朗的性格,阳光的学生敢于完成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敢于深入钻研学科知识,敢于与同伴、老师和专家一起,应用创新思维力和批判性思维力完成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起来,呼市一中着力“以文化人”,打造属于学生和班集体的文化 。
文化是一个班级的魂之所在,呼市一中的每一个班级,都力图找到自己的“魂”,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也总是在“同与不同”之间 。不同的是,各个班级对外的表现形式总是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每个班里都充满着激情与爱意,充满着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和温暖人心的凝聚力 。
高三年级组副组长秦焕生对此感触颇深 。
去年,他所带的“弘毅20班”接收了大量来自旗县的孩子,他们家在几百公里之外,大多只能住校 。刚开始,部分孩子在生活自理、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了尽快让他们适应学校的生活,秦焕生极力营造宽松、民主的班级氛围,鼓励他们说普通话,并在军训期间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中秋节那天,孩子们有些想家,秦焕生就把他们一起带到食堂,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唠家常,很快,孩子们的心里的那道坎被磨平了 。
就是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一个学期之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已经亲如兄弟姐妹一般 。

在教室右侧的墙上,有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文化墙 。“每日赠言”、“我的理想大学”、“一家人”等多个板块记录着他们的点点滴滴,传达着孩子们的心声 。那里也被孩子们视为自己的一片田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