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经验交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二 )


4.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护士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国务院2008年颁布的《护士条例》对于护士的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这就从法律的高度对护理人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护理人员认识到自己对患者实施关怀的职责 。这意味着,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不再是评选优秀护士的一条高标准,而是护理人员每天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果护士在岗工作,不去关怀患者,就是失职;如果因未履行这一职责,导致患者的不满意或伤害发生,患者可以投诉或起诉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广方案中明确提出,护士要履行护理职责,显然护理职责包括了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可见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个附加在其他职责之上的一项高端任务 。
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加强人文关怀的举措
1.强化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护士关怀能力人文关怀的实施需要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投入情感,需要护士内心有很强烈的意愿,愿意去关怀所护理的每一位患者,并具备相应的关怀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激发护士关怀患者的意愿,培养护士对患者的关怀能力,管理者责任重大 。可以采取下列举措:建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并广为传播;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举办人文关怀理论、心理护理及护理礼仪等的讲座,让护理人员懂得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分享关怀的事例:举办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或召开护士座谈会,护理人员分享关怀的感人事例,达到相互感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表彰、奖励和宣传人文关怀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正确的导向;模拟情景训练,培养关怀的技能,等 。值得提出的是,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职护理人员,更应包括护理院校学生,让其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就对关怀这一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 。
2.护理人员将人文关怀理论的主要要素运用于实践护士在履行其他各项护理职责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对患者整体人的关怀,并使之系统化合规范化 。Watson博士在其人文关怀理论中提出了关怀的十大要素,护士可融合这些要素对患者进行护理:与患者建立关怀性的关系,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与患者充分沟通,让患者知道你对他的护理完全负责;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人看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更要关注其情感和心理状况并对其保持敏感性;密切询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重视患者的医疗和非医疗方面的需求并给予妥善答复;无条件接受患者,对由于患者弱势地位导致的不安全感给予关注;无论患者外貌衣着、情感需求或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如何,给予患者适度的接受和照顾;积极看待患者,鼓励、尊重患者,不论患者持有何种态度,对患者保持开放并展示关怀;提供健康知识,给予行为干预,促进健康;保证与患者不间断的单独相处的时间,在进行其他护理操作前,与每位患者独处5分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该患者,让患者感到这时间是专门留给他的以及自己在护士眼里的重要性,让患者充分提问并给予解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