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有感,读后感2篇( 三 )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 。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 。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 。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 。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观念,深入认识数学本质和历史演进过程,不仅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数学观转向到动态的、多元的、发展的辩证数学观 。
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有感,读后感2篇
今年暑假,我市对教师进行了三年一度的业务知识考试,促使我再一次拜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
数学是什么呢?对数学的理解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对数学本质采用了描述性的定义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这种动态的数学观,一方面为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是对传统数学观的一种超越; 另一方面,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的数学观 。如果把数学理解成一种科学语言,那教师就会注重数学语言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如果把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那么教学就会侧重于对学习的记忆和训练,或者将数学应用于解题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如果是一种模型的数学观,就会注重数学模型的发生、抽象过程;如果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那教学就会把数学纳入到广阔的社会文化中去,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内涵和思想方法 。由此可见,不同的数学观,会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如何建构这样的数学观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