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有感,读后感2篇( 四 )
一、动态、多元、发展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数学真理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 它汲取了拟经验主义与可误主义的认识论, 即数学知识和概念是发展变化的思想 。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数学知识的生成 。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皮亚杰指出,数学并非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而是关系到人类施加于物质对象之上的活动,即数学的根源不是对现实客体对象的分析综合,而是人类主体的基本实践活动 。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识数学是一种活动,数学知识是被创造的 。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的数学的本质 。问题解决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 。数学体现着人类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发现平常事物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更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的需求 。
什么才是正确的数学观呢?有认将正确的数学观理解为: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 。对于多元的数学观而言,应强调数学观的多种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他们也有其优点和对教学有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的贡献 。同时,数学观也是发展的,历史的印记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将来的数学观也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个人的数学观也在自我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地完善,发展 。
二、系统数学观的建构
1、知识+实践+反思+共同体的形式建构数学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于教师的数学观,由于每位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层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经历一个自我,富有个性的建构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学习并非是对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突出强调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知识+实践+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进个人数学观的建构的 。首先,是对数学观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中去,做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接着就是关键的做数学的过程;从本质上,体验、实践、感悟自我的数学观,实践和反思的交互进行将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数学观 。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有感,读后感2篇】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看,数学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该活动就应由事实性结论、问题、语言、方法、数学研究的一些主体对象等内容组成 。这些主体对象就成为共同体,那么他们对数学观认识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 。作为数学共同体的交流和讨论,将极大地促进对数学观地系统建构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小学英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研工作计划2022
- 工作计划|小学英语个人研修计划书怎么写
- 工作计划|小学二年级德育工作计划模板2022
- 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小学范文
- 工作计划|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怎么写2022
- 工作计划|小学生寒假计划模板怎么写
- 工作计划|小学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二学期范文
- 工作计划|2022小学财务工作计划报告范文
- 工作计划|2022初三年级数学教学个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