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有感,读后感2篇( 五 )


2、多元的数学观带来的多样的启发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每种数学观,对于任何一种的数学观,既有对教育教学促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我们更多地讨论的使某种数学观积极的一面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多地减少它地消极影响 。数学的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学习材料,学生对象,学习情景,教师的数学观,师生的心理和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某种数学观的积极面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多种的学习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 。具有的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的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发现、验证、交流等活动,不断修正对知识的已有认识,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学习;与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比较,显得更加人性化 。但是动态的、易谬主义的数学观花时比较多,对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较高,一般比较适合于单元起始课,概念课的初步认识,对数学模型探究课的教学 。
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教师无疑更加强调顺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各个部分进行联系,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和十分严密的结构系统;对知识的教学是放在一个大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更易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 。现在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观,原因其一是这样更容易把握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其二是现在应试教育影响所导致的结果 。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讨论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学习 。但形式主义的数学观指导下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学习的,把数学知识当作一种纯客观的真理,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一般适合于文本解读式,知识结构图复习整理课,知识讲授环节等教学 。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的教学,教师认为数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记忆、练习等,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题,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示范,学生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缺乏了知识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识间的联系性 。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下的教学会使数学变得艰深难懂、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回避数学、害怕数学、不愿接触数学的情绪反应 。但是,它也有它的积极面;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与必背的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必须要熟练地记忆,当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题时,达到信手拈来的自动化程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3、建构数学观的结构
不同的历史阶段强调和发展某种数学观,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不断认识和数学发展所决定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取舍这些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流派的数学观呢?我认为应强调某种数学观的主调作用,其他的数学观为辅,以达到主次的平衡 。按照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建构主义的数学观,拟经验的数学观,问题解决的数学观作为核心的数学观,或者某两种数学观的结合点作为主要的数学观,将其他的数学观作为次要的 。从数学观的角度来分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数学观和问题解决式地数学观为主的,倡导数学是学生再创造,知识再建构的一个活动;而对于家常课和练习课,更多的是多元数学观的交错和融合,如何在这样的课中把握和渗透多元的数学观,主要依仗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力和对数学观的实践和理解 。如果把握不够,就很容易将一种数学观进行强调或突显,从而走上了一个极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