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暑假我认真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后明白了: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 , 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 , 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 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 , 这是为师之道 , 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 , 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 , 其次才是学生 ,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 , 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 ,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 , 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读了此书我也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 。离开了教师 , 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 。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 。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地学习 , 储备各种知识 , 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 , 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 。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 , 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 。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 。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 。读书才会有思考 , 有思考才会有思想 , 有思想才会有追求 。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 , 学会思考 , 学会思想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 。读书的人使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 。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 , 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 。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 , 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 , 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 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师道实乃“学”之道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 。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 。《师道 , 为师亦有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 。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 。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 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 , 做课堂上第51名学生 , 做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师道体现在细节中 。教育无大事 , 同样无小事 。教师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均会对学生发生影响 。因而真正的教育一定发生在细节当中 。一个教师和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对比”使用不当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慎用对比》一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给读者阐释了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 , 告诫老师们要明晰使用的动机与方法 。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的文章读来颇受启发 。读完此书 , 我发现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 , 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 , 只需要我们始终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 。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 , 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