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二 )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教师 , 需要学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 。学识源于读书 , 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 , 不断地读书 , 拓展视野 , 增长学识 , 不仅不能教好学生 , 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可见 , 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 , 需要读书 。读书 , 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 , 所以 , 真正的读书人 , 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 。”读书之于教师 , 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 , 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 , 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 , 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 , 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 , 书中所讲述的每一个事例都是我所经历但自己却不能言说的 , 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的细致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我喜欢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 , 可能有其生长期长短的区别 , 有果实生长的差异 , 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阳 , 能生长的种子 。”这是《师道 , 为师亦有道》里的一段话 , 独到这段话的时候 , 我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 。“一粒粒能向阳 , 能生长的种子”!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朴实的比喻!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 , 都是怀揣着好奇 , 怀揣着希望的 。他们期待着走进校园 , 学习并认识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 。这是一个充满探究的生命 , 对己对物都满怀欣喜 , 毫无芥蒂 。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认真拜读《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后 , 我豁然明白 , 师道蕴含着说、路径、方法的意思 。为师有道 , 道在何方?在——教师的成长 , 在——审视教育本真 , 在——分享教师成长策略 , 在——明晰教师立场 , 在——重塑教师信仰 。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 , 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 , 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 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 , 更是为师之德!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 , 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 , 其次才是学生 ,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 , 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 进而达到独立行动 , 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 ,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 , 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 , 离开了教师 , 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 。作为教师 , 即使是临近退休 , 还是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 , 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 , 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 。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 , 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 。所以 , 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 , 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 。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 , 就要不断的追求 。很多时候 , 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 , 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 。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 , 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多的时候 , 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 , 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 , 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 , 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