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三 )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2、打电话游戏 。
师:许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1)2和8的最小公倍数(2)最小的质数(3)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4)5和15的最大公因数(5)既是偶数又是质数(6)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多7的数(7)2和3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说说老师家的电话吗?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你们分析得多好啊!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
教学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所以,作为教师在预设数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拘于教材,不照本宣科,巧妙设计,拓宽探索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调整了教材的资源,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
上课一开始,通过设计“报数”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有些同学之所以站了两次,是因为他们的号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在自然而然的活动参与中,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数存在着公倍数” 。
接着,通过阿凡提的机智故事,引导学生在解决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的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数据上的特点,从而得出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那样直接明快,确实“费时”,但是并不#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低效” 。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各自的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发生、形成的过程,经历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建构活动,获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的再现,而应设计出“点睛之笔”,用恰如其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