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四 )
本节课在教学中虽然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维策略,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数学交流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交换、思维沟通等实现融合,并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实现由个性化认识向共性化知识的有效转变 。面对学生众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举法、集合图表示法、小数翻倍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对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性重新进行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有效优化 。可通过展开比赛,分大组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发现,在相同的取值范围内,较大数的倍数比较少,较小数的倍数比较多 。从而引导学生对小数翻倍法进行修正,改为大数翻倍法 。大数翻倍法简便易学,便于心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应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理解和掌握 。
此外,本节课的例2在设计上存在着与例1重复、低效的弊端,应把例2的数字改为“4和8”,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再次从观察数据的特点入手,找到求最小公倍数的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修正,整节课的容量将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性、更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 6
8 12
12 18
16 24
20 30
……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 。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
(1)投影片出示数轴 。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 。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