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大道至简,对吗?( 二 )


举个例子:
郭德纲在某采访中说道:“我极为讨厌一种人 , 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大度”;这种人你要离他远点 , 话虽狠但理不虚 。
原因在于这句话包含经验的融合和对外进行输出的方式 , 所以它只是“一维” , 若匹配不到合适场景就会出现误导发生 。
再譬如:
张一鸣讽刺互联网八股文 , 在九周年内部会议中说:过去我们主要靠技术赋能信息分发能力 , 跨端联合多产品研发 , 形成组合拳;这种术语堆砌的官僚作风是不对的 , 我们以后要杜绝 , 要大道至简 。
你觉得上述两者批评的对吗?若盲目听从 , 你肯定认为没问题 。
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大佬对规则的洞察 , 进而让内部所有人达成“共识” , 最后进行熵增后结构的拆解 , 做减法对外输出的结果 。
有兴趣的伙伴不妨再读下张一鸣的“平常心做非常事” , 这七个字背后实则为9个重要词组的组合 。
同样 , 如果没有了解透彻 , 那你心中的平常心做非常事就解读成“保持平常心 , 做力所能及”之事 , 这本质是种基本归因谬误(Causal Fallacy)。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个体的认知在工作与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 会具有两部分维度形成:1)自我感觉 , 2)外部感觉 。
前者是我的表达呈现什么状态;后者为外部接受呈现什么结果 , 这两种行为直接导致“认知偏差” 。
那彩色认知也就是说:
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 , 不应该用“黑”或“白”直接定义 。
而是以彩色的眼光多维度了解才能让大脑印象深刻 , 同时表达中尽可能详细 , 这样决策与执行时团队整体的偏差度才会变的更小 。
鉴于此 , 我们不妨再对比下“大道至简”如何形成的;美国IBM公司结合“灰度空间”决策方法提出一种工具为IPO模型 , 来解释此问题 。
IPO模型
这里的IPO , 不是公司纳斯达克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是输入—加工—输出(Input - Process - Output) , 它具体的体现是什么呢?总结为:信息的流动 。
假设某个环节断连信息就会堵塞;因此一个人良性正向系统一定是IPO模型;但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 , 它们具体呈现为三种模型:
1)松鼠模式:只有输入 , 缺乏加工和输出
2)青蛙模式:只有加工和输出 , 缺乏输入
3)金鱼模式:只有加工和输入 , 缺乏输出
这三种模型 , 对我们分别有是什么影响呢?前者是多数人的现状 , 每天疯狂涉猎大量信息流 , 给人灌输的理念与想法 , 但就是不加工 , 输出的思考也是别人咀嚼的 。
如上述中郭德纲老师被采访所述的某段话 , 你拿去可能就直接套用了 。
后者青蛙与金鱼模式会造成生命体验的碎片化 , 你会感觉人生是由一个个碎片 , 想法 , 灵感 , 计划组成;过段时间产生又消失 , 难以迭代系统 。
譬如:你身边应该有很多多年的朋友 , 早期认识时还穷苦潦倒;可过几年怎么就做起高管 , 拿着高薪资呢?
原因就在于 , 他们能把无序的想法与知识重构形成有序的成果和思想 , 并指导落实到行动中 , 从而快速迭代自身 。
可那些固化的人 , 他们的认知方式为什么这样呢?我把它总结成四个字是:“训练方式” 。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把思维分为“固化型”与“成长型” 。
他认为自己也相信有天才天分一说 , 但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单纯存在 , 非此即彼;而是每个人都具备 , 只是后期的不同训练会直接导致结果不同 。
这种情况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天然的背景:一个人出生的家庭所在环境 , 父母所受教育及观念 , 会引导部分人年轻人产生根深蒂固的“思维” , 进而在成年后很难被改变 。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农村的孩子 , 学业半路放弃 , 那就要出去找到“稳定工作” , 好好打工 , 进而缺少创造的思考机会 。
简单来说:环境决定固定型思想 , 后期很难改变 。
第二方面看待事物方式:卡罗尔.德韦克认为成长型思维是小时候被训练的 。
譬如:儿时 ,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 , 有很多家长最关心的是排名与结果 , 哪怕是考60分但只要进入全班前十就很不错 , 这是非常错误的 。
正确引导方式为 , 我这次考试为什么只考60分 , 那40分是怎么掉的 , 有无其他知识点没有掌握呢?而非只关心排名问题 。
在他看来固定思维最终关注结果 , 成长型思维则关注过程与未来;这一切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认知迭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