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我见过很多做市场营销的朋友 , 他们工作7-8年依然没有全新台阶迈出 。
换句话说 , 自己在垂直技能上已经够用 , 需要打磨自身更系统的学科底层知识的认知经验 , 如果再去学习市场已有的“方法论” , 实则意义不大 。
最后输出:它分为主线与支线两部分;前者只是停留在脑中的东西很容易被忘记 , 当然我也并不是强调你要把它写出来 , 假设拥有时间 , 那也是不错选择 。
后者相对而言我把它总结为“三果” , 即:
1)结果 , 代表完成任务
2)效果 , 比上次有什么改进
3)成果 , 通过灰度问题自身取得什么进步
我把这套循环称之为“结网式成长” , 所有的工具与认知都是为人的大脑决策做服务的;我经常说过一句话 , 大脑用来思考 , 并不是存储的 。
那在此过程中有哪些思考是能帮助我们以繁驭简呢?保持执行不会偏差呢?我把它总结为“灰度执行” 。
灰度快跑
很多时候 , 彩色认知通过IPO的过程后给我带来的结果是“掌握关键信息更多” , 可执行还是黑白中间灰色的 , 为什么?
原因在于黑白是确定关系属于大方向 , 灰代表不确定性因素居多 , 但也要行动;譬如 , 预算100万我要做一份social营销;做与不做是黑白 , 效果如何是灰色 。
那如何不被“大道至简”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呢?灰色执行前 , 我这里有三个常用指令或许能够帮助你:
1. 复述提炼整合
你首先要发现只要涉及复杂问题 , 就一定会“扩充知识边界” , 当然此场景在其他方面也有效 , 如听课 , 工作学习技能 , 新经验等 。
最要紧的是不管谁给你提供的信息 , 一定要“复述” , 我一般有个较好的习惯为“开会后必做笔记” , 阅读后必须写出来 。
一方面有效拓宽认知空间 , 强迫你用大脑记忆 , 另一方面从这些东西里能提炼出最核心的是什么 。
我做social营销之前会看很多案例 , 事实上很多东西都是无用的 , 最重要的是创意与时间节点安排;然后我就会把众多竞品的全拿出来 , 这样我能从更高角度鸟瞰它 。
2. 减少过程偏差
当你面临灰度问题时 , 基本任务是让过程正确 , 若团队行动 , 灰度的核心是能掌握多少个人直觉或最终决策人的依据是哪些;为避免陷阱与错误 , 我经常会问三个问题:
1)所有不确定性有哪些?;2)这些不确定性是否有已知解决路径;3)我有无备选方案 , 然后结合三者做决策树(decision tree) 。
举个例子:
我现在在超市买了一个西瓜 , 但不确定是否保熟 , 他的特点是纹理清晰 , 根蒂挺硬并且弹上去发出铛铛脆响的声音 , 那你会如何决策呢?
准确而言若没有数据支撑那就是经验理论 , 它可能表现的判断标准为:1)是否根据根蒂 , 色泽判断;2)能够根据触感是硬滑还是软黏判断 。
当然这只是种比喻 , 应用到现实中我通常习惯用“经验”推论 , 如找到资深人事请教等 。
3. 第三视角保持灵活
我们要接受“理念世界”的简单规则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变化” , 因此不能动不动就以成型的“模型”去判断一件事 。
比如张一鸣的“互联网八股文” , 一篇平常心做平常事 , 就可以让你忽略掉很多有效力量 。
也就说 , 你需要延时判断 , 吸收更多第三视角带来的反馈 , 进而让时间去发酵一个观点乃至假设;因为一旦时间足够 , 人就能冷静下来观察更深层次本质的东西 。
再者我还有个习惯叫做“批判” , 它建立在分析之上 。
比如这个品牌创意火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会给它建立模型 , 进行“演绎”;它属于哪种现象 , 是抓住用户的哪些心理 , 我如果这样行动结果到底怎么样等?
所以 , 我想告诉你:
你不觉得“大道至简”对年轻人很可怕吗?我们应该追求 , 搞明白、搞清楚事物的本来面貌 , 而不是让事物去强行匹配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心智模式 。
简化处理的IPO模型 , 不仅不会让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 而且会因为你的“思维懒惰”而丧失触及本质的关键信息 , 头脑中形成特别多无用的概念 , 不是吗?
总结一下:
只有认知极繁 , 才能掌握“大道至简” 。
大道背后是无形 , 能将无形的东西进行简化是需要时间与眼界的沉淀 , 这就好比工作中 , 会者不难 , 难者不会 。
等你真正掌握某个技能时 , 自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深入本质的直击核心 。
可在不会时说至简有什么用?不还是听过很多道理 , 却无法执行 , 别让大道至简毁了你 。 思考下 , 不是吗?
推荐阅读
- 灵魂真实存在吗?科学家描绘出死后的世界
- 平行宇宙存在吗?消失多年的潘博文去哪了?为何说他从未出现过?
- 纳米技术已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确立,它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 古新世-始新世小球化学和碳同位素偏移开始的碳源
- 地球的姐妹星球——“地狱之星”
- 用于低混合电流驱动发射装置的激光粉末床融合增材制造的GRCop-84结构的分辨率和几何限制 (1)
- 社会对生物技术的关注
- 乙肝CAMs类化合物,早期药物开发,可破坏pgRNA衣壳内部逆转录
- 研究新突破!一种新的脱碳技术,可快速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固体碳
-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或已开始!科学家:人类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