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 氮配位 COS2@NC YOLK-SHELL 多面体催化剂衍生自金属-有机框架,用于高度可逆的 LI-O2 电池( 二 )


2.1.化学品
所有试剂均购自阿拉丁公司 , 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用于合成 。
2.2.材料准备
2.2.1. ZIF-67前体
将1.18 g Co(NO3)2·6H2O和1.34 g 2-MIM溶解在100 mL甲醇中 , 分别生成A和B溶液 。 然后 , 将溶液B快速倒入溶液A中 。 随后 , 通过剧烈搅拌4小时并在室温下陈化24小时来制备混合物 。 通过离心收集前体并用乙醇洗涤数次 。 最后 , 将产品转移到真空烘箱(60°C)中24小时 。
2.2.2. Co@CNTs
合成方法与我们之前的研究相同 。 ZIF-67的前体(500毫克)在Ar流下放置在箱式炉中 。 前体在900 °C下以5 °C min-1的速率加热2小时 。 冷却后 , 黑色粉末被指定为Co@CNTs 。
2.2.3. CoS2(CoS)@NC
在典型的程序中 , 将Co@CNTs和硫磺粉的混合物一起放置在瓷舟中 。 Co@CNTs与硫粉的质量比为1:4 。 然后 , 将样品在Ar气氛下以5 °C min-1的速率从300 °C加热至600 °C 2 h;黑色产品被指定为CoS2(CoS)@NC 。 虽然硫化过程中产物的确切组成尚不清楚 , 但整个过程可描述为碱性环境中的阴离子交换反应 , 可用方程式描述
2.3. LOB的组装
CoS2(CoS)@NC电极由CoS2(CoS)@NC 45 wt%、AB 45 wt%和聚偏二氟乙烯粘合剂10 wt%组成 。 随后 , 将上述材料分散到N-甲基-2-吡咯烷酮中 , 并将混合物浇铸到完美切割的碳纸(φ10)上 。 然后 , 将制备好的电极在120 °C下加热10小时 。 催化剂负载量为~0.5 mg cm-2 。 所有的正极(制备好的碳纸)与锂金属负极一起在充满氩气的高完整性手套箱中组装成电池(纽扣型CR2025) , 带有玻璃纤维隔膜和电解质(TEGDME中的1 M LiCF3SO3) 。
2.4.工作电极的制备
为了制备用于催化性能测试的工作电极 , 将5 mg催化剂溶解在无水乙醇(490 μL)、去离子水(500 μL)和10 μL Nafion (5 wt%)的混合物中 。 最后 , 通过超声处理1 h使混合物均匀 , 然后使用移液枪在玻碳旋转盘电极(RDE)上吸收3.5 μL黑色均相催化剂墨滴 。
2.5.材料表征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Rigaku SmartLab , 日本)用于在5° min-1下鉴定所制备样品的相结构 。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ZEISS SUPRA55 , 德国)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FEI Tecnai F30 , 美国)来揭示材料的形貌 。 CoS2(CoS)@NC的化学成分和价态信息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Kratos Axis Ultra DLD , 英国)表征 。 Brunauer-Emmett-Teller分析(BET , SSA-4300 , 中国)用于表征CoS2(CoS)@NC的表面积 。 拉曼数据(拉曼 , 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 , 日本)是用装有532 nm激光源激发的共焦拉曼显微镜获得的 。 此外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Shimadzu FTIR-8400S , 日本)数据记录在700到4000 cm-1之间 。
2.6.电化学性能表征
在多通道LAND系统(LAND CT 2001A , 中国)上实现了2025尺寸LOB的电化学性能 。 对于循环伏安(CV)测试 , 使用电化学工作站(CHI 1000C , CH Instruments , Shanghai , China)以0.1 mV s–1的扫描速率 , 然后 , 对另一个电化学阻抗谱(EIS)进行工作站 , CHI 760E , 在100–0.1 Hz的频率范围内具有10 mV的正弦波 。 所有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均在具有RDE装置(Pine Modulated Speed Rotator , Pine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 USA)的同一电化学工作站中进行 。
CoS2(CoS)@NC十二面体嵌入前体N配位的整个合成过程如图1所示 。 首先 , 固体前体[ZIF-67
在室温下合成 。 以下连续的物理化学过程可以解释ZIF-67形成的机制 , 其中Hmim在由速率函数R = k[Hmim
[CO2+定义的狭窄间隙中扩散并与CO2+反应形成胶体中间体{ZIF (aq)
。 在反应区内产生的扩散物质{ZIF (aq)如果其稠度超过某个阈值 , 则将成核 。 随后 , 上述核心将在室温下变成稳定的微米级十二面体ZIF-67(图S1) 。 由于扩散量不同 , 在外壳和核心之间形成了间隙 , 从而形成了蛋黄-壳结构 。 即使经过两步煅烧(在适当的温度下) , 这种结构也不会被破坏 , 这由TEM验证(图2g) 。 在第二步中 , 这些前体在900 °C下热解 。 由于结合长度较长 , 有机配体和晶体中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首先断裂(图S2) 。 它会导致晶体表面释放气体(如NH3和H2) 。 这些气体可以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 , 促进纳米催化剂的成核 。 此外 , 由于钴的高催化活性 , 可以在壳上人为地在壳上形成薄层碳纳米管的碳骨架催化结构(2-15 nm) , 从而增加电化学活性位点 。 图2e) 。 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 , 热解产物(图2e)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石墨化程度 , 这对ORR/OER路线都是有利的 。 因此 , 选择Co@CNTs作为前驱体 , 并与硫粉一起煅烧 。 碳纳米管完全硫化后消失 。 在硫化开始时 , 碳纳米管区域有优先的硫负载 , 而不是样品的蛋黄结构 。 这允许S活性位点完全暴露于三相界面 。 随后 , S渗入Co@CNTs , 在原始位置将晶体转换为CoS2(CoS)@NC , 获得CoS2(CoS)@NC样品 。 在低温(≤400°C)硫化后 , CoS2颗粒可以保持Co@CNTs的多面体形态(图2a、b) 。 然而 , 与Co@CNTs结构中的Co纳米颗粒相比 , 该结构中CoS2颗粒的尺寸增加了 。 并且 , 随着温度达到500 °C , 结构中Co颗粒的尺寸逐渐增加 , 扭曲其多面体形态(图2c) , 如文献中报道的那样 。 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越过CoS2粒子生长的能垒 , 这使得粒子快速生长 。 同时 , 随着温度升高到600 °C , 我们发现外部碳骨架不足以承受Co纳米颗粒的生长 , 从而破坏了十二面体结构 。 这也可以通过XRD技术进行验证(图3) 。 此外 , 通过TEM进一步研究了CoS2@NC-400的结构和形态(图2f-i) 。 如图2f所示 , 我们发现样品表现出维护良好的形态 , 这与SEM观察一致 。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相关的快速傅立叶逆变换模式(插入图2h)显示了CoS2@NC的面 , 面间距为2.26 ? 。 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图案(图2i)显示 , 明亮的衍射点是由结晶CoS2纳米粒子贡献的 , 而暗淡的衍射环来自由CNT/MOF和碳污染演变而来的碳层 。 CoS2@NC-400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映射证实了Co、S、C和N的存在 。 此外 , 所有元素均匀分布在整个样品中 。 总之 , 独特的井形结构可以增强ORR/OER过程的电活性区 , 为大量运输提供丰富的电解质通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