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不妖魔化算法 但也不合理化算计

互联网发展至今 , 算法已经渗入日常生活 。 在庞杂的信息面前 , 算法以效率至上 , 帮助用户获得最心仪、最具个性化的内容 , 从购物到出行 , 从娱乐到求知 , 带来的便捷性不言而喻 。
但效率的另一面 , 是对人的计算和异化 。 基于算法的信息流一天比一天耀武扬威 , 充斥着我们的日常 , 电商的推荐刷不完 , 抖音的15s没有尽头;基于算法的定制也日渐偏离正轨 , 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 , 用户被观察被分析;基于算法的数据收集也一次比一次猖狂 , 个体在网络上毫无隐私可言 , 形同透明人 , 公共与私人的边界模糊不清 。
算法之下 , 有了效率 , 但失了人情 , 只剩冰冷的逻辑 。 从“懂”到“算计” , 在利益的驱使下 , 在平台企业的支配下 , 算法正在踏破这条红线 。
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三集 , 讲述了人被内置芯片、记忆可以被存储翻查的故事 。 当科技走向极端 , 人开始被异化 , 沦为科技的附庸 , 我们是否该警惕?这是《黑镜》想传达的主题 。
如今 , 虽不至于如《黑镜》所描述的那般荒诞悲观 , 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过程中 , 我们感受到的威胁也更甚 。 数据围追堵截 , 算法精心设计 , 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 , 还有每一位普通人 。
生活在算法无孔不入的时代 , 引导技术正面向善 , 而并非沦为商业牟利的不恰当工具 , 已经迫在眉睫 。 此次《规定》的出台 , 监管部门从法规出发 , 打破算法“围城”的态度已经很鲜明了 。
不过 , 要受监督的或许更应该是藏在算法背后的支配者 。 比起技术 , 不轨的人心更需要警惕 。 正如网信办负责人指出 , 要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 。 此次即将落地的《规定》中 , 就明确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以及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未成年人的保护 。
【算法|不妖魔化算法 但也不合理化算计】来自监管层的规定也好 , 来自民众的反对和吐槽也罢 , 初衷都并非限制算法 , 而是在为算法划定出伦理的边界 , 在公开合理的范围内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