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深入“无人地带”,快递企业能变更“快”吗?( 三 )


待跨越的“门槛”
当前 , 我国无人驾驶技术虽然随着不少企业的涌入得到进一步发展 , 但是通过此次中通内测的这款无人驾驶物流车也能看到想要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精进”的地方 。
首先 , 无人车相关法规标准缺失 。 目前 , 政府在实际应用中仅提供了技术研发政策而不是场景落地政策 。 随着无人驾驶物流车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 , 必然会对其进行上路标准等进行要求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彼时 ,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影响着无人驾驶物流车在快递行业的运用 。
京东X事业部总裁肖军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我所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法规标准 。 像飞机 , 没有空域许可不允许上天 。 在北京、上海虽然均出台了无人驾驶标准 , 但后续工作依旧难以落实 , 技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 但基础设施、法律法规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去处理 , 这或许是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 。 ”
其次 , 城市道路落地以及成本的问题 。 此次“开拓者号”无人快递车的运用虽是能够走机动车道 , 上新能源车牌 , 不过目前还不能获得广泛的路权 , 比如只能在上海嘉定、临港部分地区 , 北京大兴部分地区中有限的开放道路进行测试 。 中通快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任表示 , 具体走上城市道路的时间还需要2-3年 。
而在成本端 , 相较于封闭的场景 , 开放场景的成本投入更高 , 因其技术则需要不断更新、升级而导致成本的持续增长 。 2012年 , 谷歌曾对外宣称自己的无人驾驶车辆成本高达30万美元 , 若是这样高昂的成本 , 实现大规模的无人驾驶物流车的落地还考验着一家企业的经济能力 , 再加上后期的运维 , 盈利能力不足的企业或撑不起这样的成本支出 。
最后 , 大众也对无人车的安全性存问 。 虽说无人驾驶物流车在激光雷达上的技术不断精进 , 但是对于走上机动车道这一大胆实验还需不断的技术研发 。 此前不管谷歌旗下waymo出现无人车走到死胡同的情况还是美团无人配送车在运行过程中碰到了正在行驶的社会车辆 , 亦或是相对领先的特斯拉、Uber、Waymo在路试过程中出现了车祸 , 甚至发生了人员伤亡 , 都反映出在激光雷达精准度的问题上还有待商榷 。
而未来在机动车道上行驶不仅需要对来往车辆、行人进行避让 , 还需对交通指示灯做到精准的把控 , 这无疑也就对无人驾驶物流车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末端|深入“无人地带”,快递企业能变更“快”吗?】总的来看 , 中通此次内测的“开拓者号” , 相对于以往的低速快递无人配送不论是技术上还是容量上都上了一步台阶 , 有效实现快递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协同 。 对整个行业而言 , 更利于在竞争中推动行业相关企业在无人配送领域的进一步深耕 。 而在技术上的“疑难杂症” , 我们相信随着5G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 突破无人物流车技术上的难题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 彼时 , 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