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西安一码通”崩溃背后的云计算战事( 二 )


大佬们不以为意 , 自然是不愿意接“嗝屁”的话茬 。
马云是2007年做云计算的 。 那一年 , 淘宝全年交易额达到433亿元 , 较上一年翻了2.6倍 。 到2008年 , 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1000亿元. 。
随着数据的成倍增长 , 阿里底层IT架构上的隐患也开始暴露出来:一方面 , 数据库太大几乎没有再扩展的空间;另一方面IOE架构的购置及运维成本又太高 。
时任阿里首席架构师的王坚给马云算过一笔账 , 若按当时的购置速度来看 , 光买机器和软件就够让阿里破产了 。
2008年9月 , 阿里启动云操作系统“飞天”的自研 。
彼时 , 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只有3.5亿美元 , 占到全球市场的1%左右 。 同期国外的云计算巨头亚马逊、Salesforce等已经开始发布自己的PaaS平台 。
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在于 , 反应速度够快 。
眼瞅着阿里这条去IOE的路走通了 , 其他互联网大佬的热情开始被点燃 。 2011-2013年 , 华为云、百度云、腾讯云接连出世 , 中国云计算战事正式打响 。
李彦宏挖来SAP(思爱普)前高管尹世明担任百度云总经理 , 将团队规模从200人扩充到1100人;腾讯的汤道生对外表示 , 云业务是腾讯必须拿下的阵地;华为升级云战略 , 提出2020年企业云要达到100亿美元的量级......
这个时候 , 率先进场的阿里云 , 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45% 。
放之全球来看 , 阿里云的战绩同样不俗 。 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 , 阿里云占比9.5% , 排名第三 。 华为云也以4.2%的市场份额 , 挤进前五 。
03
回到西安一码通崩溃的问题 。 战疫关键期 , 健康码尤为重要 。 为什么地方不把一码通的重任交给经验丰富、计算能力更突出的企业?
公有云的数据中心一般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 , 私有云则为企业自建或私有云厂商承建并运营 。
一般认为 , 私有云自主可控 , 更适合对数据敏感的大企业或国企 。
加之全民对信息和数据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 越来越敏感 , 近年来 , 一系列与数据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纷至沓来 。 2021年9月1日 , 《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 。
保障国有企业信息安全的“国资云” , 也开始成为热点 。
一时间 , 国资云刷屏 。 相关概念股走出了一路向上的骄傲姿态 。
从时间线来看 , 国资云并不是新概念 。
早在2019年 , 重庆就启动了国资云平台项目招标 。 后来 , 苏州、深圳等地也开展了对国资云的探索 , 只不过 , 言辞上都不如天津直接 。
吊诡的是 , 就在事件刷屏一周后 ,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天津国资云相关文件已撤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