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3所在机构改革、制度完善、平台建设上齐发力 , 不断优化技术创新体系 , 多项复合材料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 新材料、新工艺及前沿技术探索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 为人才成长、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 释放了创新活力 。
改革推动 直击发展痛点
“作为研究所 , 必须始终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 ”43所所长杨杰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工作 , 并针对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 , 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 。
研发中心作为43所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 成为改革的首个阵地 。 在组织机构改革中 , 43所明确了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位 , 即主要开展预研课题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技术创新工作 , 剥离其生产相关业务 , 为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
文章图片
图为四院43所青年职工研判新技术风险 。
43所在改革中采用岗位重新设计、岗位人员双向竞聘等方式 。 改革后的研发中心下设4个分室 , 分别从事不同方向的预先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工作 , 同时每个分室定点联系对应型号车间 , 共同负责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攻关 , 破解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脱节难题 , 促进预先研究成果在型号中快速转化应用 , 构建研发中心与车间研究室紧密联系、通力合作的全所大研发体系 。
另外 , 薪酬改革、项目制改革等多项配套改革举措相继出台 , 为研发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工作树立了鲜明导向 。 在研发中心 , 职工收入与业绩贡献、项目承揽、成果转化直接挂钩 , 一改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传统模式 , 大家创新创效的主动性明显提升 。
新研发中心成立不到一年时间 , 获批项目资金达1.5亿元 , 并启动了新材料自主创新项目41项 , 新开拓客户5家 , 新树脂配方等多个新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应用……研发中心引领全所技术发展的作用正在快速显现 。
制度引领 完善创新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不难 , 难的是如何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 为此 , 43所以“建制—考核—激励”为整体思路 , 不断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 为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提供更加宽松舒适的环境 。 在此思路牵引下 , 43所研究师管理、预先研究项目管理等多项顶层制度陆续出台 , 特别是课题制管理办法的实施 , 明确了以课题组为技术研发的基本单元 , 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组长更大的自主权 , 从管理层面扫清了技术骨干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 。
朱世步博士是一项重大课题的负责人 , 他对此感触颇深:“课题制等相关制度实施后 , 给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 比如3000元以下材料采购、外协加工等 , 我们可以直接审批 , 省去了繁琐、耗时的审批流程 , 管理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 虽然考核及竞争的压力也很大 , 但成长激励更丰厚 , 我们基础研究人员从事创新的热情和干劲更高 。 ”
【改革|航天科技四院43所打造稳定灵活机制持续释放创新活力记】目前 , 43所已经明确了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岗位晋升、各类评先评优挂钩 , 同时将课题参加人的考核权下放给课题负责人 , 按照业绩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 , 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额作为课题组绩效奖金 , 明确课题负责人奖金不设上限 。 另外 , 43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奖励力度 , 近两年共计45人次获技术创新拔尖人才激励 , 单人单次获奖金额超过5万元 , 充分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攻关热情 。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 , 43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 继2个军委科技委项目获得立项后 , 近期该所又有2个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项目和1个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喜获立项 。
为满足未来型号研制需求 , 43所启动实施了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 加大自主研发经费投入 , 开展新材料、新工艺及新产品开发项目研究 。 43所2020年启动的技术创新项目达70余项 , 其中副主任以上技术人员开展创新项目达47项 , 达到历史之最 。 截至目前 , 一批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 , 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型号研制 , 还形成了一批技术储备 , 为未来技术发展和型号研制提供强有力保障 。
平台牵引 激发人才潜能
多年来 , 43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研发人才队伍为目标 , 统筹安排技术研发人员专业能力提升 , 职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
研究员上讲台、博士讲坛、产品设计大赛……一批独具特色的业务交流提升平台 , 在多层次、全方位扩展员工视野、提升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同时 , 内部导师制、岗位竞聘制等举措的落地实施 , 也为职工成长成才提供了新契机 。 43所还发挥党建工作优势 , 深入开展党员攻关项目、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先锋岗争创等活动 , 为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
近年来 , 43所着力培养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倾力打造高能创新团队 , 成果丰硕 , 新增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专家17人、各类省部级创新贡献奖励11人次、院级创新团队5个、院级创新贡献奖励9人次 。 多人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 集团公司和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创新之星”等荣誉称号 , 打造出碳陶复合材料、配方研制等多个省部级优秀团队 , 荣获省部级荣誉、科技奖励10余项 。 (所轩)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