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务求谨慎
近年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 , 既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便利 , 也约束了国人的失信行为 。 但也开始出现个人信用信息滥用现象 , 甚至有企业声称可影响个人征信系统 , 引发广泛关注 。
11日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称 , 为规范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 , 加强征信监督管理 , 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 , 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 , 应当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 , 不得过度采集 。
个人征信是现代国家呵护社会诚信、提升社会运转效率的重要制度设计 , 现有语境下要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 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 一套合理、高效的征信系统 , 必不可少 。 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 ,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的征信系统累计收录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 , 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量分别达550万次和30万次 。
众所周知 , 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 , 让失信者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 , 一旦个人信用留下“黑点” , 意味着贷款、买房甚至出行都会受到影响 。 正因为如此 , 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必须足够严格、规范 , 才能让社会真正信服、敬畏 。 如果过度使用或肆意记入征信系统 , 不但对个人影响重大 , 对社会治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
值得关注的是 , 滥用个人征信的现象最近越来越多 , 甚至发生在企业身上 。 如近日就有报道美团外卖和美团买菜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美团月付” , 不少人中招 , 而“美团月付”是一种授信付款服务 , 逾期将在个人征信中体现 。 如果用户不小心“被开通”而忘记偿还 , 金额虽一般只有一百到数百元 , 但如果逾期记入征信影响买房、购车等贷款 , 对个人而言损失就非常之大 。
事实上 , “被贷款”现象在国内可以说相对普遍 , 主要原因是个人隐私被频繁泄露和信贷人员的违规操作 , 部分现金贷平台还借助银行系统把“逾期者”送上征信 。 事实上 , 在个人逾期事实和原因没有搞清楚之前 , 央行信用中心应该禁止或者杜绝这样的行为 。 这既是对个人的保护 , 也保持了对征信的审慎态度 , 维护其权威性 。
因此 , 务必加强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对外提供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 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增加征信有效供给 , 实现征信业的高质量发展 。
一方面 , 征信机构在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时 , 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 , 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 , 以及不同意采集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等事项 。 另一方面 , 应当对信息提供者的业务合法性、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授权等进行审核 , 保障采集信用信息的合法、准确和可持续 。 征信机构应当与信息提供者明确各自在异议处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权利义务 。
换言之 , 企业及其他机构将个人违规记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时 , 务必审慎 , 且存敬畏之心 。 此次《办法》亦强调 , 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 , 不得过度采集 , 并提出以下四种信用信息采集方式不得使用:一是以欺骗、胁迫、诱导的方式;二是以向被采集的个人或企业收费的方式;三是从非法渠道采集;四是以其他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方式 。
【第一财经|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务求谨慎】目前 , 我国征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征信时代 , 但由于缺乏明确业务监管 , 导致征信边界不清 , 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 。 此时 , 立法规范征信业务 , 谨慎对待个人征信 , 就显得十分必要 。
推荐阅读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语境|B站2021个人年度报告发布:你共计看了多少个视频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技术|悦鲜活高端瓶装鲜奶市占第一 科技驱动营养再升级
- Tencent|微信小程序新规则:调用个人敏感信息将需授权
- 技术|探秘AI智慧之旅,科大讯飞AI学习机研学游第一期圆满落幕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 商汤|商汤终成AI第一股:挂牌联交所后股价高开 业内人士更关注其盈利和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