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富士康的“造车”想象和它铺垫的15年
_原题是:富士康的“造车”想象和它铺垫的15年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短短十天里 , 在汽车制造领域密集布局的富士康 , 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
在1月4日与拜腾汽车及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后 , 1月13日 , 富士康又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 , 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
随后 , 由富士康旗下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全资持股的南京富腾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浮出水面 。 据了解 , 该公司成立于1月12日 , 注册资本约3.23亿元人民币 , 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组件研发、汽车零组件及配件制造等 。
1月14日 , 有消息称 , 富士康任命蔚来前执行副总裁郑显聪(Jack Cheng)为电动汽车平台首席执行官 。
一系列布局背后 , 难掩富士康进军汽车产业的决心 。
“目前来看 , 科技互联网企业蠢蠢欲动 , 造车运动轰轰烈烈 , 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对造车的估值特别高 , 所以这些公司都希望借助造车来提升自己的估值 , 同时来抓住新一轮增长的机会 。 ”1月14日 ,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事实上 , 自2020年以来 , 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 , 冲击着全球百年汽车工业 , 也吸引着资本市场的关注 。
尽管富士康与各方的合作尚未从协议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 但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 , 在过去两个交易日内 , 富士康相关公司工业富联(601138.SH)股价连续上涨;港股富智康(02038.HK)股价在1月13日直线拉升 , 一度大涨近34% , 截至收市 , 涨幅回落至18% 。
15年坎坷“造车”路
富士康的造车之路可以追溯到15年前 。
2005年 , 富士康以3.7亿的价格买下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台湾安泰电业100%股权 , 正式涉足电瓶线、影音传输线束、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车用电子用品的制造 。
2010年富士康接下了特斯拉供应链的订单 , 成为后者中控触摸屏、连接器和锂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并在2013年成为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的供应商 , 供应包括车载娱乐设备、汽车电动机械在内的汽车电子设备 。
2014年 , 富士康与北汽新能源共同组建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 , 并在电动汽车租赁、分时租赁、电动出租车等业务上展开合作 。
而在2016年放弃和谐富腾后 , 富士康并没有就此脱离汽车行业 , 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等领域 。 从2017年开始 , 富士康在汽车相关和出行领域大量投资 , 先后投资入股过网约车独角兽滴滴出行、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独角兽宁德时代 。
2020年初 , 鸿海宣布计划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组建一家合资企业 , 在中国开发和制造电动汽车 , 但鸿海本身不会参与任何组装 。 2020年10月 , 富士康与裕隆共同发布“MIH EV开放平台” , 同时宣布2024年将推出固态电池 。
这意味着 , 富士康开始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
按照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的计划 , 富士康未来不会生产整车 , 也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 , 但将在2025年-2027年间 , 为全球10%的电动车(约300万辆)供应零部件或提供服务 。
刘扬伟称 , 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 , 他们要将台湾的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 。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并不明朗 , 但是现在 , 智能电动汽车的前景发展已经十分广阔 。 对富士康来说 , 现在是一个进入行业的好的时机 。 ”此前 , 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张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包括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在跨界造车 , 富士康造车是基于对手机市场的预判并拓展业务领域来平衡风险 。 ”
事实上 , 作为全球最大 , 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 , 富士康此举并非心血来潮 。
一直以来 , 尽管苹果公司的业务占据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约一半的销售额 , 但在全球手机及电子业务的全线下滑 , 以及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的崛起等因素影响下 , 富士康逐渐看到了这个业务的天花板 。
富士康2019年的年度财报显示 , 其营收的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 , 同比增长率仅为0.82% 。 2017年时 , 这一数字还是8% 。
【21世纪经济报道|富士康的“造车”想象和它铺垫的15年】智能手机的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 , 同质化、价格战问题此起彼伏 , 汽车作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 , 也成为富士康等“跨界者”寻求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
1月13日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数据 , 其中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 , 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 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 基于此 , 中汽协预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80万辆 , 同比增长40% 。
与此同时 ,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使用环境的不断优化 , 欧美各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增速只会越来越快 。
庞大的市场吸引着包括百度、苹果、富士康等在内的多方入局者 。
造车还是代工?
进入2021年 , 随着富士康的频繁“落子” , 尽管刘扬伟公开表示“富士康并不准备生产整车 , 也不准备推出自己的品牌” , 但外界对富士康“造车”也产生颇多想象 。
但从富士康与拜腾、吉利的合作内容来看 , 富士康似乎志在“代工” 。
“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中的iPhone , 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的Android 。 ”刘扬伟指出 , 希望把过去三四十年在信息及通讯科技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 , 应用到汽车这个新领域 。
据了解 , 与拜腾的合作方式不同 , 富士康与吉利的合资公司将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 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 同时导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 。
“富士康本身是代工行业的标杆企业 , 可以把手机行业的代工经验带到汽车行业当中 , 更好地为第三方公司服务 。 ”张翔表示 , 现在企业强调强强联合 , 尤其是在产业链非常长的汽车工业中 , 通过资本的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
从市场来看 , 随着互联网的造车公司越来越多 , 代工会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模式 。
而在平安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张君毅看来 , 富士康一直想造车 。 无论是打造电动车平台还是与拜腾、吉利控股合作 , 都是对于早期工作的落地和延续 。 做代工也好 , 做自己品牌也好 , 富士康也是像华为一样 , 想进入到这个更大的生态领域当中去 。
“富士康借助自己过去十几年在汽车产业链上的优势 , 扩展在电动车方面的发展 。 跟拜腾、吉利等这些企业合作 , 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推进方式 。 未来富士康成为电动汽车的代工企业 , 相比自己造车 , 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 。 ”崔东树分析认为 , 提早进行技术储备 , 也有利于富士康实现从手机代工到造车的整体转变 。
也有业内人士猜测 , 未来苹果将研发自己的电动汽车 , 富士康作为苹果的代工厂 , 通过与外部合作 , 就可以快速加强自己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代工实力 , 为未来给苹果以及其他电动汽车品牌代工提前打下基础 。
在业内看来 , 无论是代工还是“造车” , 吉利无疑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
“吉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自主品牌的车企 , 不仅工厂比较多 , 生产资源比较多 , 更为关键的是 , 在面向新能源、智能化方面 , 吉利的浩瀚的架构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 ”张翔表示 。
据了解 , 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 , 吉利控股已研发出BMA、CMA、SPA以及SEA四大基础模块架构 , 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是全球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解决方案 。
(作者:杜巧梅 , 宋豆豆 编辑:林虹)
推荐阅读
- Foxconn|富士康印度女工宿舍条件曝光:房间最多睡30人 月薪900
- Foxconn|印度富士康工人条件有多恶劣?工资九百、没有马桶、食物有虫
- Foxconn|富士康印度工厂因食物中毒事件暂停运营
- Foxconn|食物中毒事件后 富士康宣布重组印度工厂管理层
- Foxconn|苹果富士康正在对印度Sriperumbudur工厂落实合规性整改措施
- Foxconn|吉利疑与富士康共同成立公司 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
- Foxconn|印度当局要求富士康必须改善被关闭工厂工人的生活条件
- Foxconn|富士康淡季罕见大招工 推荐总奖金最高可到1万元
- Foxconn|富士康印度工厂因中毒事件再关三天 已试产iPhone 13
- Foxconn|鸿海允诺改善工作环境 富士康清奈厂将重启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