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爱心欺诈”瞄准中老年男性 检察官提醒小心飞来“艳遇”
_原题是:“爱心欺诈”瞄准中老年男性 检察官提醒小心飞来“艳遇”
“滴 , 滴 , 滴——”微信消息又来了 , “我刚下飞机 , 云南的空气可真好呀 。 ”2019年的夏天 , 66岁的老林总是笑容满面 , 到哪都不忘带手机 。
发来信息的是一个名叫文文(化名)的女孩 。 老林与文文的相遇源自一次偶然的“缘分” 。 2019年8月的一天 , 正在公园散步的老林手机响了一声 , 有个微信号为“天使翅膀”的人添加他 , 对方自称是一名幼师 。
老林点开对方的微信朋友圈 , 发现这个女孩不仅人美还心善 , 朋友圈里都是一些她和孩子们在贫困山区生活的照片和视频 。 他没多想就添加了对方 。 闲聊中 , 文文常会提起曾经支教的那些“大山里的孩子” , 言语间透着怜惜和疼爱 。 她时不时发来一些与孩子们的合影 , 以及当地贫苦的境况和简陋的教学场地的照片 , 偶尔也会发一些萌萌的自拍照 。
聊天时 , 她很关心老林的衣食住行 , 还会发一些搞怪的小学数学题来考他 。 慢慢地 , 老林每天都期待和这个年轻女子聊天 , 感觉越活越年轻了 。
经过几天火热的聊天 , 老林相信文文是一名有爱的支教老师 , 并了解到25岁的她在广州工作 , 因为工作压力大 , 加上饮食不规律时常胃疼 。
于是 , 文文交给老林一个“任务”:每天定时提醒她吃胃药 。 尽管年龄相差较大 , 但这种生活上的关爱互动 , 让老林产生了某种不一样的情愫 。
【中国青年报|“爱心欺诈”瞄准中老年男性 检察官提醒小心飞来“艳遇”】没过多久 , 文文和老林说自己失恋了 , 想去云南散散心 , 看看以前支教的孩子们 。 抵达云南后 , 她时不时给老林发来一些与孩子的合影 , 触动了他 。
当文文提出给山里的孩子们买礼物时 , 老林主动献上一份爱心 , 当即转给文文1000元 , 让她帮忙买些文具和生活用品交给孩子们 。
上山后 , 文文告诉老林 , 有个孩子要过生日了 , 要给孩子过个像城里孩子一样有蛋糕的生日 , 他又赞助了500元买蛋糕 。
过了两天 , 文文又发给老林一个小朋友的视频 , 说这个孩子先天听力不好 , 她想给孩子买个助听器 , 可是助听器并不便宜 , 自己的工资难以负担 。 老林看到孩子渴望学习的眼神 , 也为文文的善举所打动 , 又捐赠了1500元 。
文文因老林的爱心对他越来越热情 , 老林也对文文的无私奉献越发敬佩 。 此后 , 文文没钱买回程机票了 , 他会慷慨转账;文文过生日了 , 他会发红包祝福……老林从不怀疑文文 , 仅10天内就转账近万元 。
可是没想到 , 当文文收完红包之后 , 竟然消失了 。 老林再找文文 , 显示对方已不再是好友 。 这时他才发现上当了 , 于是报警 。 公安机关通过细致侦查 , 最终锁定目标 , 在湖南一家酒店长住房内抓获蒋某某、易某某夫妻 。
随着嫌疑人的落网 , 一个用“话术”伪装的支教骗局被揭开 。 老林并非唯一的受害者 , 被骗者有百余人 , 遍及全国各地 。
原来 , 这对夫妻早年在长沙开早餐店 , 后因经营不善 , 便打起了歪主意 。 一天 , 两人无聊在家中玩手机时 , 看到有人冒充支教老师诈骗很容易得手 。 第二天一早 , 蒋某某就在网上找了冒充支教女老师的图片和视频 , 还在网上找了一些诈骗话术 , 东拼西凑 , 编写剧本 , 从幼师职业、感情失恋、身患疾病、关怀山区孩子等几个环节入手 , 环环相扣 , 形成了一本固定模板的诈骗流程手册 。
接着 , 蒋某某在网上购买了十几个微信小号 , 每天发图养号 , 并广泛添加好友 , 由妻子易某某每天群发消息 , 寻找可以发展的人物 , 并萌生了雇用人手进行规模化诈骗的想法 。 他们找来了两名同村人进行专业培训 , 配备手机电脑 , 发放工资底薪和提成 , 让两人一起负责聊天诈骗 。 短短两个月时间 , 诈骗金额50多万元 。
在讯问过程中 , 夫妻俩辩称孩子生病急需用钱 。 检察官通过对案情的梳理和消费记录查证发现 , 夫妻俩无固定住所 , 长期居住在酒店 , 诈骗的钱财并未用于孩子看病 , 而是每天出入高档餐厅 , 仅两个月就挥霍了26万余元用于吃喝玩乐 。
2020年10月 ,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蒋某某、易某某诈骗团伙提起公诉 。 法院经过审理 , 判处蒋某某有期徒刑10年 , 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 判处易某某有期徒刑5年6个月 , 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 贪图享乐的二人最终将自己送入了牢房 。
宜兴市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表示 , 这类诈骗案件呈现出新特点 , 目标瞄准中老年男性群体 , 利用中老男网友对年轻女性不设防的心理 , 以山区支教、婚恋受挫、身患疾病等为幌子 , 博得爱心人士的信任及同情 , 利用热心公益的心理 , 实施欺诈 。
检察官提醒 ,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在朋友圈筹款、销售的骗局 , 人们要在行爱心之举时 , 当心“爱心欺诈” , 注意甄别 , 更不要轻易相信飞来的“艳遇” , 随意付诸信任 。
王敏 唐健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15日 04 版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