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唱|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北京大合唱》

1月16日 , 中国电影博物馆与国家大剧院合作 , 首次在影院大银幕上利用8K技术直播了《北京大合唱》交响音乐会 。 《北京大合唱》是由国家大剧院策划和主办 , 以当代北京人的新视野、新格局 , 用音乐作笔 , 描绘出北京这座古城的独特韵味 。
“燕山脚下 , 拒马河畔 , 万里长城如幕……”《北京大合唱》由知名编剧、作家邹静之填词 , 围绕北京“中轴线”宕开笔墨 。 五个章节连同序曲、尾声 , 分为上、下半场演出 。 指挥家张艺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 , 联袂李欣桐、张文沁、孔迪、梁羽丰、王冲、陈冠馥等众多歌唱表演艺术家 , 共同呈现了这台气势恢弘的交响合唱 。 5G+8K技术是中国电影博物馆搭建平台 , 联合推出的影院放映技术 。 此番交响合唱演出也是国家大剧院继2020年8月成功实现全球首次舞台艺术8K+5G直播后 , 2021年度首场8K直播 。

大合唱|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北京大合唱》
文章图片

中国电影博物馆5G8K放映厅
据了解 , 8K放映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放映技术 , 未来将在制作端、应用端对影视产业及生活其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 它的分辨率达7680X4320 , 能呈现高达3317万像素的动态画面 , 画面质量为2K的16倍 , 让以前无法呈现的画面细节纤毫毕现 。 作为全球首个5G8K影厅 , 中国电影博物馆通过本次8K直播尝试 , 将超高清画质呈现在观众面前 , 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 未来也将进一步探索未来5G+8K技术在剧场演出、体育赛事等方面的场景应用 , 以“电影+科技”的创新形式与多方开展合作 。
东西合璧:既有黄钟大吕 , 也有市井风情
一条古老的中轴线 , 平分了北京城的山河岁月 。 从南到北起伏变幻、巍峨平缓的中轴线之美仿佛就是一曲气势磅礴的乐章 。 交响合唱作品《北京大合唱》历时两年创作 , 充分展现了古都“龙脉”中轴线上的建筑之美和人文风情 。 词作者邹静之现场连线时表示:“我期望我们能以展现北京为目的 , 充分运用人声艺术的丰富手段 , 不失根本地创作出一部有经典气质的纵向可穿透时间、横向可走向世界的作品 , 在这大的艺术追求下 , 不拘一点 , 以高而阔的视角 , 构建整部作品 。 ”

大合唱|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北京大合唱》
文章图片

《北京大合唱》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
歌词以北京几千年的历史为背景、为基石 , 由远而近由表入里的展现北京的历史、人文、风貌、民情 , 既有黄钟大吕 , 也有市井风情 。 由孟卫东创作的序曲《北京》《永定门》《天坛》《天桥》部分 , 运用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北京民歌、京剧等曲艺元素 , 在当晚的演出中 , 西河大鼓表演者赵宁、戏曲演员王超以扎实的功底将极具老北京风味的旋律演绎出来 , 唱出了地域色彩浓厚的民风民俗 。
既要体现北京历史的千年纵深 , 也要彰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崭新风貌 。 由唐建平创作的《天安门广场》《钟鼓楼》及尾声乐章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从风云际会的开国大典 , 到纪念碑前对先烈的缅怀 , 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缕阳光 , 我想用音乐写出新中国的第一缕朝阳、第一个晨曦 。 ”而在表现歌词“时间慢如水”的意境时 , 两位花腔女高音张文沁、孔迪分别以“嘀”“嗒”之声演绎 , 同时也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对话 , 晶莹透彻的高音乐器、木管乐器和花腔的结合描绘出水的明亮 。 女高音歌唱家李欣桐的独唱则将时间的主题升华 , 表达出对生活、自然及万物的思考和感悟 。 在尾声部分 , 男高音歌唱家王冲、梁羽丰、女中音歌唱家陈冠馥及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涛、配音演员赵岭也一齐加入 , 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共同以高昂热忱的旋律描绘出万民欢腾的景象 , “北京 , 与你一起歌唱;北京 , 与你一起梦想!”

大合唱|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北京大合唱》
文章图片

《北京大合唱》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
古今对照:见过天 , 见过地 , 见过众生盼平安
在当晚的线上播出中 , 电视主持人孔洁与作曲家孟卫东、唐建平 , 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还共同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细致的导赏 。 四位嘉宾登上位于中轴线的正阳门上 , 畅谈交响合唱《北京大合唱》的创作故事以及北京中轴线的人文风貌 。 本场直播及导赏环节的录制 , 也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
整场交响合唱首章为《永定门》——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 , 本就是北京中轴线南端起始所在 。 “晨光一根针 , 霞光万道线 。 刺破一夜黑 , 缝出满天彩 。 霜打一地白 , 脚踩两行苔 , 拉着骆驼进城门 , 彩云披在肩 。 ”邹静之寥寥数笔 , 便让人联想起老舍笔下永定河畔的“驼铃古道” 。 “邹老师(邹静之)的词儿里外里透着老北京人那股劲儿 , 就是架着膀子的感觉 , 就是再穷也不脱下这身长衫的感觉 。 我在作曲的时候 , 也在尽量贴合他写的那范儿 。 ”孟卫东介绍说 。
作为上半场演出的曲作者 , 孟卫东认为合唱前奏就得有北京的气派 , 正所谓“永定门 , 在城南 , 九丈城墙看得远 。 见过天 , 见过地 , 见过众生盼平安 , 见过朝代更迭旗帜换 。 ”他安排了最富地域色彩代表性的单弦牌子曲开篇 , “这就必须要用到八角鼓 , 太平鼓(只有一面一张皮 , 没有鼓筒) , 合唱团员手里得有这两件乐器 。 ”孟卫东笑言 , 邹静之在舞台脚本中没少给演奏艺术家们“出难题” , “(清宫仪仗)大鞭子甩起来 , 要有三声响 , 邹老师把这也写在文本里了 。 我当时甚至想找个甩鞭子的到舞台现场 , 后来考虑到安全性只能作罢 。 好在西方交响乐中有一样乐器 , 就叫做‘乐鞭’ , 两个板子一夹发出声响 , 那声儿和咱们听甩鞭子差不多 。 ”
古都北京的中轴线 ,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 全长7.8公里 。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 , “北京城的壮美风貌 , 是由中轴线带来的 。 ”“作为古都北京的规划轴线 , 中轴线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 , 面朝后市’的规制沿革 。 从元代 , 也就是公元1267年 , 到1977年天安门建筑群的完成 , 期间修建延续了七百年之久 。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最高境界 , 也是中国古代礼仪传统的物质载体 , 是代表东方神韵的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介绍说 。
北京中轴线居中所在 , 自然是开阔的天安门广场 。 “以碑为念 , 以史为鉴 , 以人民为堂奥 。 登临处 , 万千旗帜 , 火一样红……”不禁令人联想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激动人心 , “天安门广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 下半部分邹老师用四个字来定义 , 风云际会 。 ”作曲家唐建平介绍说 , “按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感情层层递进 。 我们以女声开场 , 长笛等乐器的加入 , 表现出雨花洒落 , 喇叭声咽的感觉 , 寄托对逝者的追忆 。 而当朗诵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节点 , 合唱推上去 , 将情感上的痛 , 转化为精神上的昂扬奋进 。 三声巨大的鼓响 , 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 ”
【大合唱|全球首个5G+8K影厅直播《北京大合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