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 , 针对前段时间舆论热议的学术论文造假现象 , 科技部公布了官方调查情况与处理结果 。 通报中提到 , 科技部对曹雪涛、耿美玉、李红良、裴钢、饶毅五人的学术行为做了调查 , 结果并未发现学术造假现象 。 不过 , 调查仍认为 , 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三位学者存在论文图片误用等情况 , 反映出实验室管理不严谨、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等现象 。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 , 科技部对当事人给予了取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1年等相应处罚 。
文章图片
同济大学前校长 , 南开大学校长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遭遇举报的五位学者均为国内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权威科研专家 , 科技部的本次调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 在这种氛围中 , 迎来了最终的调查结果 , 其引来热议完全在情理之中 。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 , 事关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 。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 就必须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 发现一起 , 查处一起 , 绝不姑息 。 在这方面 , 主管部门职责之重不言而喻 。 而事件从最初网络发酵到科技部介入调查并及时处理的过程来看 , 主管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度警觉无疑值得肯定 。
当然 , 由于事关重大 , 调查和处理结果也在网络上激起了一些争议 。 最大的焦点在于 , 通报称 , 不止一位被举报者的论文存在图片误用情况 , 有的还牵涉到较多论文 。 公众的普遍疑惑是:图片误用如果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学术论文中 , 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假若事实证明一篇学术论文出现了多处误用图片的情况 , 对论文应具的科学性有无影响?
由于五位学者身份特殊 , 从而使得本次调查被理所当然地赋予了重大意义 , 因此 , 无论是还当事人予清白 , 还是打出一记治理学术不端的重拳 , 人们都期待整个事件具备示范价值 。 而要确保这种示范价值 , 科学严密的调查程序尤其不可或缺 。
从通报不难看出 , 此次调查程序堪称严谨 , 但鉴于事件的重大 , 似乎缺少了一个步骤 , 即在调查之后对每一位被举报者给出一份翔实的报告 。 为了对卷入风波的学者负责 , 更为了对科学负责 , 这份报告不仅需要对所有被举报的问题一一回应 , 而且应该全面公开 。 一旦有了这样的报告 , 相信它在公众那里 , 会比“未发现造假”等寥寥数语式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
媒体注意到 , 紧随科技部的通报 , 风波中的当事人之一饶毅又进行了一次公开举报 。 而在饶毅举报之后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结构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张曙光向媒体公开了致饶毅的信件 , 指其“没认真看相关文献” , 批评“鲁莽的指控对于被指控者 , 尤其是年轻科学家的科学声誉和科研生涯造成极大损害”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看来 , 事件可能继续发酵 , 是非曲直也有待于进一步厘清 。
【饶毅|严打学术不端,主管部门和学术共同体都要零容忍】学术大咖参与到学风治理之中 , 这对中国科技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一方面 , 对于专业的学术问题 , 内行评议更富价值 , 另一方面 , 学术是天下公器 , 不应为私人利益所牵绊 , 在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 与明哲保身相比 , 专业人士的畅所欲言代表着一种风骨 , 也更应该为中国科技界所欢迎 。
面对各种学术不端 , 主管部门零容忍 , 学界同人同仇敌忾 ,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就一定大有希望 。
推荐阅读
- 防范|申报阶段就造假,如何防范学术不端前移?
- 冷板凳|他用“手”,斩获交大学术之星!
- 学术|知网事件的本质问题与根本出路
- 定义|【智库声音】美国《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概念先导!重新定义AI风险,指出管理框架的灵活可选性
- 国际|2021年风电装备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技术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沙举行
- 大众|看待“90后博导”,还是多从学术角度
- 广州|第三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广州开幕
- 河南|一场小麦育种学术活动,为什么会这么“热”
- 方面|2021《家电科技》学术年会暨首届高端智能家电安全峰会召开
- 科研|一场小麦育种学术活动,为什么会这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