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文章图片
图1/5
1月18日 , 巴西正式在全国开始新冠疫苗接种 。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 , 一家福利院的80岁老人特雷济尼亚·达孔塞桑(左一)和59岁护士杜尔西内亚·达席尔瓦·洛佩斯(右二) , 在接种中国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后庆祝 。 图/人民视觉
最新统计显示 , 全球平均每天约有241万支新冠疫苗注射进人们的手臂 。 根据新冠病毒的传播系数 , 当人群中70%~80%左右的人接种疫苗后 , 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 , 届时 , 病毒的传播将能够被阻断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眼下 , 一场规模空前的疫苗接种运动 , 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对此 ,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疫苗推进速度决定人类与新冠疫情对决的未来 。 疫苗接种速度越快 , 就越能有效控制疫情 , 病毒变异的速度就难以跟上疾病防控的速度 。
但在这一过程中 , 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产能、接种意愿等因素 , 都会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 据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估算 , 中国需要接近10亿人完成接种 , 才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门槛 。 截至2021年1月13日 , 中国已经接种了约1000万剂新冠疫苗 , 但相对于10亿人这个目标来说 , 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 而欧美等国的疫苗接种 , 目前也不如预期 , 出现了新的挑战 。
没必要以疫苗有效力论输赢
中国的疫苗选手们开始陆续进入收获期 。 2020年12月31日 , 官方宣布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所的新冠灭活疫苗已于12月30日晚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 。 三期临床试验期中结果显示 , 该疫苗针对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的保护效力为79.34% 。
国药中生北京所的疫苗是全球第四个发布三期临床试验有效性数据的 ,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另一款灭活新冠疫苗 。 该疫苗生产商科兴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智利开展三期临床研究 , 但参与试验人数最多的是巴西 , 因而其有效率数据将更具代表性 。 不过 , 科兴在巴西的临床试验结果发布一再推迟 , 第一次是2020年12月15日 , 第二次是12月23日 。
1月12日 , 科兴的巴西合作方布坦坦研究所宣布 , 科兴疫苗保护率为50.4% , 低于一周前宣布的78% 。 在发布会上 , 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 78%有效率是统计轻、中、重度病例所得结果 , 如果将非常轻微(自述有症状 , 但没有去就医)的病例包括在内 , 这个数字是50.4%——安慰剂组167例感染 , 疫苗组85例 。 当地时间1月17日 , 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授权该疫苗在巴西的紧急使用许可 。
科兴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应说 , 巴西临床试验的受试人群全部为医护人员 , 该群体受感染风险很高 , 安慰剂组观察到的新冠发病密度比巴西同期普通人群高出5倍;试验对这些受试者出现的如咽痛、流涕、乏力等轻微症状也进行了捕捉 , 因此感染者中无需任何治疗的轻症病例很多 。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医护人员比较小心 , 一旦感染可能会很注意 , 或者检测得比较频繁 , 这是有可能的 , 使得接种疫苗组比别的疫苗临床试验中捕捉到更多病例 , 有效率被稀释了 。 不过 , “三期临床试验本来就是要在高暴露、高风险地区开展 , 这样才可能检验疫苗是否有保护效果以及保护效率有多高 。 ”一位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科学家指出 。
科兴疫苗在不同临床试验中初步报告了不同数值 , 在土耳其的保护效力为91.25% , 在印尼为65.3% , 在巴西为50.38% 。 科兴解释 , 尽管各试验的保护效力数值上有所差别 , 但是共性结果是疫苗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 特别是对中度症状和重度症状的保护效力较高 。 例如在巴西 , 7个住院和重症病例全部发生在安慰剂组;在土耳其 , 6个住院病例全部发生在安慰剂组 , 疫苗对住院和重症的保护效力为100% 。
在美国从事疫苗研发工作的崔翔对此解释说 , 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科兴疫苗的意义:打了该疫苗 , 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了50% , 因感染新冠需要去医院的风险降低了80% , 发展成重症的风险降低了100% 。
多位专家认为 , 同一种技术路线的有效性应该差别不太大 , 可以看到 , 美国辉瑞公司和Moderna的两款mRNA疫苗有效率都在95%左右 。 至于中国生物与科兴两款灭活疫苗为何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 需要看到原始数据 。
当中国人在密切关注国产疫苗的有效性时 , 国外一款明星疫苗的数据也引发了争议 。 1月4日 , 《英国医学杂志》(BMJ)新闻与观点团队副主编彼得·多西在杂志的博客网站上表示 , 认为辉瑞疫苗有效性不是95% , 而只有29% 。 原因是他认为临床试验志愿者中3410名疑似新冠患者 , 可能存在大量核酸检测假阴性 , 所以都应该算作感染者 , 重新计算后得到上述结果 。
临床疫苗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指出 , 这种算法不合理 , 比较极端 , 因为疑似患者出现的症状可能来自其他疾病 , 没有核酸检测阳性无法确诊感染新冠 , 3410名疑似病例中 , 真实感染者比例不高 。 如果按照多西的计算方法 , 现在所有疫苗的保护效力都会变小 。
崔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质疑辉瑞“29%”保护效力的推断很不合理 , 不过 , 辉瑞的临床试验设计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
比如 , 在双盲设计上 , 英国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安慰剂组打的是重组腺病毒 , 只是里面递送的不是新冠基因 , 更加严谨;但是辉瑞疫苗的安慰剂组打的是生理盐水 , 不良反应少 , 研究人员比较容易区分哪些接种了疫苗、哪些没有 , 试验就不是标准的双盲状态了 。 朱凤才也提到 , 疫苗组可能比对照组出现更多症状轻微的受试者 , 而这部分人如果不上报 , 研究人员就无法知道他们已经感染 , 最后感染人数的统计就会偏低 , 疫苗有效率也会被高估 。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文章图片
图2/5
2020年12月8日 , 在英国考文垂 , 该国首位接种新冠疫苗者90岁的玛格丽特·基南接种后返回病房时受到工作人员的欢迎 。 图/人民视觉
尽管疫苗的保护力数据吸引了最高的关注度 , 但就像一位医药行业从业者所言 , 没必要把有效力的高低看成输赢问题 , 只要疫苗证实有用 , 就有帮助我们控制疫情的潜力 。 而当下最紧迫的问题 , 是接种 , 接种 , 接种 。
中国群体免疫面临的挑战
最近 , 国内多个地方暴发聚集性疫情 。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杰出教授张作风建议 , 鉴于目前防控任务艰巨 , 中国可考虑在大规模检测的同时 , 对暴发点检测阴性的人群及周边范围人群 , 进行紧急新冠疫苗接种 , 形成一个“安全带” , 以遏制病毒向外扩散传播 。
一个特定的人口需要多少人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根据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部分学者2020年11月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文章 , 假设疫苗的保护是永久的 , 在其有效率为100%时 , 建立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率在60%~72%;当疫苗有效率为80%时 , 这一比例为75%~90%;如果疫苗有效率低于80% , 则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 。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文章图片
图3/5
1月3日 , 接种人员在设置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规划艺术馆的临时接种点参加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 , 人员在接种后需在观察区留观30分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 摄影/本刊采访人员 侯宇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王斌在13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说 , 现阶段接种的重点人群是18~59岁高风险人群 。 随着疫苗临床研究数据的不断完善、防控工作的需要以及疫苗供应量的增加等 , 中国会把疫苗接种目标人群扩大到更多人群 , 包括60岁及以上老年人 。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 国内疫苗现在还不能覆盖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 , 尤其是作为高危人群的老年人 , 不利于群体免疫的建立 。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 2019年末 , 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 , 占总人口比例18.1% 。
影响接种率的的另一个因素是接种意愿 。 2020年10月 , 《自然》网站一篇文章对19个国家的新冠疫苗潜在接受程度进行调查 , 发现中国的接受程度最高 , 达90% 。 但是 , 上海市疾控中心原免疫规划科医师陶黎纳说 , 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做得好 , 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再去接种疫苗 。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现在不是说用不用 , 或者要不要等有更好的疫苗再加速接种的问题 , 现在面临的是供应量的问题 。 ”曾在FDA就职的疫苗主审官员余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只要有疫苗就应该接种 , 才能防止像现在一会儿河北、一会儿黑龙江这种局部疫情暴发的现象 。
到2021年 , 按照国内部分疫苗研发企业的产能规划 , 中国新冠疫苗产能将超过20亿剂 。 科兴已经完成第二条生产线的建设 , 预计今年2月份投入使用后其新冠疫苗的年生产能力能达到10亿剂 。 中国生物2021年计划向全中国提供10亿剂或更多的疫苗 。 康希诺生物称 , 今年内计划建成1亿~2亿剂新冠腺病毒疫苗产能;复星医药与BioNTech达成协议 , 一旦后者研发的mRNA疫苗获得中国大陆上市批准 , 将于今年向中国大陆供应至少1亿剂等等 。
“(产能)还有一定缺口 , 但是并非人人都需要立即接种 。 采取分步骤、分层次的接种策略 , 我想可能到今年下半年 , 这些问题就会慢慢解决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说 。
在运输与储存环节 , 中国的灭活疫苗要比欧美使用的mRNA疫苗更方便 。 张云涛说 , 灭活疫苗的储存条件是 2℃~8℃ , 跟中国现有的所有疫苗的储存条件和运输条件一致 。 像美国辉瑞的疫苗需要储存在-70℃ , 美国Moderna疫苗是-20℃ , 这样的冷链运输条件 , 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许多城市目前都不具备 。
“如果美国的疫苗接种能按计划推进 , 大约能在6月至8月基本能达到群体免疫 , 欧洲情况也类似 , 如果中国不能及时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 疫情有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 ”张作风表示 。
全球接种速度大比拼
因为经济实力、效率等各种原因 , 眼下的这场全球疫苗接种大赛中 , 各国赛跑速度不一 。
根据彭博社等机构1月16日的最新统计 , 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打上第一针的时候 , 以色列目前以28.52%的接种率遥遥领先 , 紧追其后的是阿联酋(18.34%) 。 美国、中国与欧盟的接种剂量分列前三 , 但是从接种率来看 , 美国(4.48%)、欧盟(1.29%)、中国(0.71%)的排名依次为5、17和37 。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文章图片
图4/5
1月16日 , 印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 在孟买一家医院外 , 一线医护人员排队等候接种疫苗 。 图/人民视觉
以色列使用的是美国辉瑞疫苗和Moderna疫苗 , 按照其95%有效率计算 , 实现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率范围在65%~75%左右 。 这样看来 , 它可能是最先实现的国家 。 以色列的快速推进有很多原因 , 比如供应充分 , 这个仅有880万人口的国家 , 在去年11月就向辉瑞订购了800万剂新冠疫苗 。 另一方面 , 以色列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动员 , 因此公众的接种意愿很高 。
在疫情最严峻的美国 , 自去年12月中旬两款疫苗相继投入紧急使用以来 ,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快地铺开疫苗接种 。 美国希望在2021年的前100天完成1亿支疫苗的注射 , 也就是说一天100万 , 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 。

中国新闻周刊|全球疫苗开打,谁将率先获得群体免疫?
文章图片
图5/5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 , 截至1月8日 , 该机构已经向各州和其他管辖区分发了逾2200万剂疫苗 , 而在这个节点 , 只有670万人完成了第一针接种 。 原本美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底接种2000万剂疫苗 , 可见推进效率比预期要慢很多 , 原因包括赶上节假日、接种初期的犹豫、各州对于谁可以接种的不明确等等 。 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认为美国在接种速度上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 “(目标)很清楚 , 没有借口 。 我认为 , 我们必须等到1月份的头几个星期才能确定出了什么问题 , 才能判断是否速度能赶上当初定下的目标 。 ”
为加快推进 , 1月12日 ,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已通知各州立刻将接种人群的池子扩大 , 纳入所有65岁及以上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 , 疫苗将依据各州老年人口的数量和疫苗接种速度而不是各州人口进行分配 。
在联邦政府的建议下 , 一些州扩大了疫苗接种范围 , 成千上万的人在申请接种 。 但这些州发现 , 它们陷入到了新的困境中:疫苗没有如期而至 , 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多余的库存 。 因为对供应的信心 , 相信两针之间三周的间隔能够补充上产能 , 负责分配疫苗的美国“曲速行动”在2020年底就已经停止了储存第二剂辉瑞/BioNTech疫苗 , 而1月16日这个周末 , Moderna疫苗的最后存货也已经在运输路上了 。
因为变异病毒的广泛传播 , 英国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表示 ,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的高危人群得到疫苗的保护 。 1月16日的最新数据显示 , 英国以6.67%的疫苗接种率位列全球第四 。
原本 , 牛津/阿斯利康及辉瑞两款疫苗两针之间的间隔期应该是四周和三周 , 但在2020年12月30日 , 英国政府通知 , 第二针疫苗的时间被延长到了12周以后 。 在疫苗供应短缺的现状下 , 为了扩大覆盖面 , 除英国外 , 丹麦、德国等国也在考虑调整接种程序 , 将第二针推迟 。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指出 , 一般而言 , 接种第一针后 , 体内的免疫反应被激活 , 之后至少3~4周之后会逐渐恢复到原状 , 这就是一个免疫周期 , 然后再接种第二针 , 以加强长期免疫 。 因此 , 辉瑞和Moderna疫苗分别选择了21天和28天的间隔期 。 “21天和28天是个下限 , 不能少于这个时间 , 但可以往后推 , 理论上 , 越延迟接种 , 第二针产生的免疫加强效果越好 。 ”他说 。
牛津大学教授陈铮鸣表示 , 对于是否可以延迟接种的问题 , 学术界也有一定的争论 , 但对英国而言 , 实属无奈之举 。 无论从新增感染人数、住院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而言 , 英国现在的疫情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2020年初的第一波 。 而且 , 变异株扩散得很快 , 疫情持续时间越长 , 越有可能出现更多新的变异 , 在这样一个紧急的情况下 , 必须要尽快扩大接种的覆盖面 , 跟变异病毒的传播抢时间 。
但是 ,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近日指出 , 即使疫苗开始保护最脆弱的群体 , 世界也不会在2021年实现任何程度的群体免疫 。 它可能会在少数几个地区或国家实现 , 但并非全球性的 。 她敦促人们在今年继续严格保持社交距离 。

    推荐阅读